在書頁間閃動的奇妙光芒

文/黃筱茵〈童書翻譯評論工作者〉

9789579380447_b1.jpg

凱蒂‧克羅瑟的故事有一種奇異的魔力,聽她講故事,就像走進一整片曼妙瑰麗的野林,眼睛所見、耳朵聽見的,還有所有感官與心靈震盪感受到的,全部都是獨一無二的景致。

比如大家都寫晚安故事,因為不分古今中外,孩子們總是捨不得入睡,但克羅瑟一說起晚安故事,就像送讀者們一只萬花筒般的連說三個故事。在書裡,儘管小熊對這幾則故事再熟悉不過,卻還是央求媽媽一遍接一遍的說這些晚安故事,因為他在臨睡前聽媽媽說故事,總是感覺快樂又安心。我們呢?發現自己幸福的走進這個故事連綿不斷的世界,每一個故事都帶來新的驚奇,讓我們想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的永遠聆聽下去。

《熊熊的晚安小故事》裡的三則故事都別出心裁:叫所有人趕快上床睡覺的女人;帶著一把劍幫媽媽到森林深處採桑椹後,在蝙蝠家睡了一晚的小女孩;還有老是睡不著、住在鳥巢裡的男人。每則故事都與睡覺或者睡不著有關,故事都是半寫實、半奇幻,挑動讀者的想像,讓我們的思緒與腦海裡的畫面隨著故事的進行,徜徉在令人流連忘返的夢幻時空裡。

榮獲林格倫大獎肯定的凱蒂‧克羅瑟,筆下創造出的世界從色彩、角色的造型,到故事發生的空間與風景,都強烈流淌著不被制式化觀點制約的野性美。看穿著螢光繽紛色彩條紋長裙的熊媽媽與小熊一同走進流瀉溫暖燈光的屋裡;看敲鑼的女人一一叮嚀森林裡捨不得上床睡覺的小動物們趕快回家睡覺〈身旁環繞著形形色色面貌奇特的植栽花卉〉;看煩惱睡不著的男人和他的好友詩人水獺奧圖結伴坐在星空下說話,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著五彩繽紛的色澤……每個場景都足以強烈刻印在讀者的眼簾與心上。

《熊熊的晚安小故事》散發著光,粉色與霓虹交替的亮光……讓你知道世界上永遠都存在更多迷人故事的、眨著大眼睛望進你靈魂的光。

熊熊晚安小故事立體書72dpi

《熊熊的晚安小故事》
博客來 http://bit.ly/2n0guxJ
誠   品 http://bit.ly/2mgGhkY
金石堂 http://bit.ly/2nIOE9i

凱蒂‧克羅瑟(Kitty Crowther)溫柔又優雅的晚安故事

文/林幸萩(童里繪本洋行負責人)

曾經想成為繪本作家、插畫家的夢想,從1999年開始接觸法文圖書之後,這個夢轉移變成挖掘與主流英美日繪本差異很大的法國、歐陸繪本,越是挖掘,越是熱血,這個世界真的大不同。凱蒂‧克羅瑟(Kitty Crowther)是最初接觸的繪本作繪家之一,Kitty早期的作品《Va faire un tour》、《Mon ami Jim》、《Scritch scratch dip clapote !》、《La Visite de Petite Mort》、《Poka & Mine》系列、《Alors ?》… 從主題、畫風到版型,千變萬化,隨著Kitty的不同作品,給予身為讀者的我有一種跳躍、活潑的生命動力,Kitty主要以色鉛筆創作,她的故事和豐富色彩的插畫,有一種魔力,除了吸引你的目光,甚至會聽見從書裡隱隱約約流出樂音。

9789579380447_b5.jpg

《熊熊的晚安小故事》是Kitty第二本晚安書,幾近方形,只比成人手掌大一點點的版本,封面是帶甜味的糖果粉紅色、螢火蟲般的螢光色,這個充滿視覺衝擊的設計,立刻吸引了讀者的閱讀欲望。

熊媽媽為小熊述說了三則晚安故事,Kitty的絕妙故事寫法,突破了傳統或經典的說故事方式,父母親的聲聲催促:「快上床去睡覺」,變成了守護夜晚的女人敲鑼催促森林裡每個生物睡覺的儀式; 過了上床睡覺時間仍想貪玩的孩子,變成了卓拉的夜間採桑冒險之旅 ; 有時毫無睡意而失眠,我們會透過閱讀來平靜自己,好讓自己入眠,在這本書裡變成了失眠後到戶外散步的小小人—波,潛入水中找到一顆文字石。Kitty的創意,讓讀者意識到,睡前真的有很多趣味的事可以發生呀!經歷玩這些好玩的事情之後,我們就能安心的進入夢鄉了。

Kitty的插畫奇妙而非凡,加上不可抗拒的優雅魅力,柔和而誘人的色彩。在她的夜生活,她創造的宇宙巧妙的鑲入了溫柔、詩歌與黑暗。興奮感、發現探索和恐懼的完美結合。充滿陰暗和祕密的森林,也是充滿幻想和怪獸的閃亮森林,《熊熊的晚安小故事》像是一朵美麗的玫瑰,溢滿了家人共讀的難忘時刻,使整個睡眠過程充滿了色彩;同時,它也以一種舒適的形式,滑到孩子的枕邊,形成一個舒適且寧靜的宇宙,歡快的色彩使孩子們入睡,釋放孩子的思緒。

熊熊晚安小故事立體書72dpi

《熊熊的晚安小故事》
博客來 http://bit.ly/2n0guxJ
誠   品 http://bit.ly/2mgGhkY
金石堂 http://bit.ly/2nIOE9i

 

極光粉紅搖籃曲

文/陳太乙(本書譯者)

9789579380447_b2
即使知道是凱蒂‧克羅瑟大師的作品,一翻開這本書,仍然很難不被圖像驚豔一番:蝴蝶頁上那片粉紅螢光的點點星空太有魔力,就在定睛想看清的同時,不禁陷入暈眩;內頁中那些奔放不拘的線條、繽紛大膽的配色、天馬行空的構圖、花草果木各種蘑菇、螞蟻白鼬魚兒和蝙蝠、還有與這一切融洽相處毫不違和的小小人們……

不用在乎像不像,不用顧慮漂不漂亮,只有無限瑰麗的狂想,暢快淋漓的筆觸,簡直可以從畫面聽見歡快的樂聲:那是莫札特搖籃曲的電音搖滾版。

而能與這麼狂的插畫匹配的,會是什麼樣的文字?什麼樣的故事,能讓孩子心甘情願的說晚安?

多虧小熊說了三次拜託,我們聽到了三個超脫現實,徘徊在夢境邊緣的故事。

身為疲累的大人太久,我瞬間被喚起了遙遠的記憶:幾乎都忘了,夜是需要度過的。從今天結束到明天來臨,那段漫長而漆黑的時光,可不是閉上眼睛一覺到天亮那麼簡單。

夜是白天的中斷,一切被迫暫停。多麼可惜啊!捨不得停,想再玩一下,想再工作一下,拒絕進入夜晚,算是一種對生命的貪婪吧!所以,睡覺,何嘗不是一種學著放下的修行?而躺下之後,入睡之前,冒險才正要展開:再怎麼勇敢的小女孩也要克服恐懼;怕冷又失眠的小老頭,需要消耗一點體力,需要化解無聊,需要朋友的關心……

遼闊的粉紅天空下,一點點熱鬧,一點點奇幻,一點點幽默,甚至加上一點點哲思。無論畫風或情節,這三則晚安故事洋溢著一種迷人的北歐情調。在那個人獸動植物之間,生命與萬物之間,夢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皆比較近的大自然裡,呼吸得到清新冷冽的空氣,感受得到暖暖的善意。但是,如果你問我:最喜歡書中的哪個故事?小熊和媽媽的互動可愛又溫馨,總是讓我會心莞爾。

咚─ 咚─ 咚─

選好你的星星了嗎?做個極光粉紅色的夢吧!當夜晚和白天一樣精彩,當明天會比今天更精彩,寶貝晚安,熊熊晚安,全世界都晚安!

熊熊晚安小故事立體書72dpi

《熊熊的晚安小故事》
博客來 http://bit.ly/2n0guxJ
誠   品 http://bit.ly/2mgGhkY
金石堂 http://bit.ly/2nIOE9i

圖畫書的圖像閱讀

文|步步出版編輯總監 高明美

一、圖像閱讀的時代
二十世紀以降,視聽媒體快速發展,在這個新崛起的資訊時代,對視覺訊息的感受與處理能力越來越重要,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教育的需求應運而生。在幼兒和中小學階段,視覺素養教育除了讓他們大量接觸和認識各種藝術作品,增加美感經驗、提升美的欣賞能力和生活品質外,更重要的是要教導他們正確解讀視覺訊息的觀念,以及透過圖像閱讀的訓練,培養具有批判性的識讀技巧。

二、圖畫書是孩子第一個造訪的美術館
捷克插畫大師柯薇塔・波茲卡(Kveta Pacovska)曾說:

圖畫書是孩子第一個造訪的美術館 A picture book is the first gallery a child visits。

其言不虛。因為好的圖畫書的圖畫包含了如反覆、漸層、對稱、對比、比例、均衡、調和、統一等各種美學的元素和形式,可以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而由於圖畫書是文和圖結合在一起,共同述說故事或傳遞概念的文種(genre),在故事的發展脈絡中,圖畫和文字一樣都是重要的資訊載體,所以圖畫書裡的圖畫和純粹繪畫不同,它必須具有敘事性,它在造型變化、色彩配置、視角和鏡頭的運用以及構圖的安排上所下的功夫,都有助於讓讀者更理解故事的進行,產生更多元而豐富的閱讀想像力。職是之故,一本好的圖畫書,不僅是孩子造訪的第一個美術館,透過仔細的閱讀,它也是孩子們學習圖像閱讀最方便的途徑之一。在幼兒階段,由於不識字,需要經由大人念給他聽,幼兒才能享受閱讀圖畫書的樂趣,又由於圖畫書的基本文法是文字可說的圖畫不畫,圖畫可表現的文字不說,所以與大人共讀時,幼兒必須耳朵聆聽文字,眼睛專注的觀看圖畫,同步處理兩方面的訊息,才能完整理解故事的內容。這個時期,幼兒培養的是「讀圖」的能力,經過一次又一次共讀經驗的累積,孩子讀圖的能力則會逐漸增強。但,圖畫書只適合幼兒閱讀嗎?

三、從「讀圖」的階段跨到「解圖」的階段
長久以來,大人引導孩子從圖像閱讀到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一個迷思,好像到了學齡階段,就不需要圖畫書了,我們急著給孩子閱讀文字或學習閱讀文字的書,甚至跳過這個階段,直接鼓吹大人讀繪本,在在輕忽了圖畫書在提升中小學生圖像閱讀能力的作用。知名的圖畫書大師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在2000年榮獲安徒生大獎後,在2009年又摘下英國兒童文學桂冠,他在兩年桂冠任期中,到英國、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小學和圖書館巡迴演講,大力提倡「觀看」(seeing)的重要性,他鼓勵孩子們要喜歡閱讀和發現閱讀的樂趣,但特別強調要閱讀圖畫書。他認為圖畫書在學習閱讀的價值遠超過僅只教導孩子文字閱讀的讀物,圖畫書不應在教導孩子如何閱讀的行列中被摒棄。的確,圖畫書裡的圖畫呈現的訊息遠多於文字,很多圖承載了文化的象徵和符碼,光看表象可能不足以知其內涵的意義;有些文和圖之間有縫隙,則要靠視覺的想像力去填補……這些都需要讀者具備「解圖」的能力,才能捕捉到它的弦外之音,才能理解它所要傳遞的訊息。所以即使到了小學,孩子在開始學習文字閱讀的同時,透過圖畫書精進圖像閱讀能力的工作仍不能偏廢。以下就簡單說明可善用哪幾類圖畫書,幫助孩子從學習「讀圖」進階到學習「解圖」。

1、 首先是民間故事類的圖畫書
好的民間故事圖畫書帶領孩子穿越時空,到遙遠的時代或遙遠的國度遨遊,除了故事引人入勝外,圖像中會充滿該國或該民族文化的象徵和符碼,是讓孩子學習解圖、釋圖的絕佳材料。譬如大家熟悉的《爺爺一定有辦法》(上誼文化,文圖:菲比·吉爾曼Phobe Gilman),描述的是一條毯子變成外套,再變成背心……最後變成一顆鈕扣的奇妙故事;低幼的孩子光專注於故事的發展和趣味,就已讀得樂不可支,但大一點的孩子則可著眼於圖像中描繪的角色造型、服飾(如男人蓄鬚、兩鬢髮不剃、爺爺戴著瓜皮小帽……)、家具(金器、蠟燭燭台等擺飾) 、建築、食物,甚至安息日點蠟燭祈福的儀式等,了解到猶太民族傳統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並進一步學習從圖像中隱藏的象徵和符碼去解讀背後的意義。又如《小小的大冒險》(步步出版,圖文:周見信) 雖然描述的是一個名叫小小的孩子獨自出門探險的過程,但書中出現的物件或事件卻飽含台灣文化的符碼,像是小小幻想中遭遇到的老虎、巨龍的造型,我們一看就知道那是台灣廟會時常會出現的舞獅舞龍的模樣,還有龍身上的圖紋其實就是十二生肖的圖案,孩子運用自己的先備知識,應很快察覺到作者的巧思,他解讀圖的符碼範圍越廣,越深,賞讀這本圖畫書的樂趣就越多。

%e5%b0%8f%e5%b0%8f%e8%ae%8a%e8%ba%ab

(圖出處:《小小的大冒險》.周見信)

2、 無字圖畫書
圖畫書大師安野光雅是創作無字圖畫書的高手,他的第一本圖畫書作品《奇妙國》是仿錯覺魔幻大師艾雪 (M.C.Escher) 而作的,通篇沒有文字,卻能以精湛的視覺語言跨越國界,在國際上大放異彩,後來創作的《旅之繪本》系列、《跳蚤市場》也都是無字圖畫書的經典傑作。安野光雅的人文素養深厚,七本旅之繪本均以一個旅人踏上旅途為開端,描繪他在不同國家或地域旅行時的所見所聞,內容涵蓋了該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典故,甚至知名的童話、傳說,豐富的視覺訊息和隨處隱藏的細節,考驗著讀者讀圖和解圖的能耐,也讓讀者在仔細的「閱圖」中,磨出了好眼力。

books_150_3

(圖出處:《燈塔的一天》.林傳宗)

無字圖畫書和畫冊不同,雖然沒有文字,但背後一定要有一個文字脈絡貫穿其中,像旅之繪本,以透過旅人周遊的方式,介紹了各國的風土民情,又像本土創作的《燈塔的一天》(步步出版,圖文:林傳宗),書名實則已起了「下錨」的作用,主角是燈塔,我們透過燈塔的視角,從不同角度瀏覽了整個港口和其周遭的地貌;時間是一天,作者捕捉天空、海洋在一天之中不同時刻的光影變化、海上船舶的來往以及防波堤上的各種活動來顯示時間的推移。作者精心設計,慢慢推進故事的過程中,我們得以從圖像完整看到了天濛濛亮開始到深夜萬籟俱寂的《燈塔的一天》。有人說,一幅畫勝過一千個字,一本好的無字圖畫書,透過圖像提供的視覺訊息遠遠超過文字所能敘述,是孩子們探索、解圖的寶庫。

3、 文圖相悖的圖畫書
圖畫書的文和圖基本上是透過互補、互相限制來建立關係的,但有些圖畫書的圖與文是互抗的,不只各說各話,甚至還說不同的話,這類文圖相悖的圖畫書非常適合挑戰較大的孩子,讓他們施展解圖的功夫。像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莎莉,離水遠一點》(遠流),文字是媽媽的叨叨念,圖則是孩子在海盜的世界裡冒險,兩者毫不相干,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呢? 再看看圖,左頁的圖黑白,呈現的是父母 (成人) 無趣的生活日常,右頁卻色彩繽紛,顯現的是孩子豐盈的想像世界,作者要傳達的訊息,透過圖像的表現,清楚的告訴我們了。安東尼.布朗圖畫書的特色之一是變形、超現實主義以及互文性,幾乎每一本書都蘊藏了很多密碼和細節,等著讀者去解碼,像《朱家故事》(漢聲)《大猩猩》(麥田)《Voices in the park》《威利的畫》(麥克)等傑作,除了故事動人外,圖像的表現更是令人稱奇,值得一看再看,相信每次的閱讀和「解圖」,都會新的發現、新的驚奇。

四、結語
由上所述,我們知道除了介紹國內外藝術作品,培養孩子欣賞藝術的能力外,身邊唾手可得的圖畫書也都是很好的圖像素養教育的素材。建議在幼兒和中小學的教育場域中,應更重視圖畫書的圖像閱讀,培養孩子「讀圖」和「解圖」的能力。

|列舉圖畫書書目|
爺爺一定有辦法 (上誼出版)
小小的大冒險 (步步出版)
奇妙國 (漢聲出版)
旅之繪本系列 (青林出版)
跳蚤市場 (上誼出版)
燈塔的一天 (步步出版)
莎莉,離水遠一點 (遠流出版)
朱家故事 (漢聲出版)
大猩猩 (麥田出版)
威利的畫 (台灣麥克出版)

不說教的「感覺繪本」,讓一切盡在不言中

文|步步出版編輯總監 高明美

《夏日的早晨》出版以來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喜愛,有些眼尖的圖畫書達人很快就發現它是1993年曾經出版的《愛火車的小孩》。不錯,是同一本書,當年是林良先生翻譯的,林先生文筆流暢活潑,我們今天卻捨其譯稿,重製問世,除了對原創者表示最大的尊重外,更希望傳達一個「出版的概念」,或者說圖畫書觀吧。

話說,日本戰後圖畫書的發展,有兩位推手功不可沒,一位是為國人熟知的福音館的松居直先生,一位是至光社的武市八十雄先生。他們兩位受到歐美圖畫書的啟發,奮起急追,製作的日本原創圖畫書品質優良,不只造福了日本讀者,也走上國際舞台,在海外發光發熱。但他們倆的出版理念大相逕庭,松居先生師承英美圖畫書的傳統,編製的圖畫書多為「物語繪本」,主張圖畫書要有故事性,重視起承轉折的情節安排;武市先生與法國有很深的淵源,長期受到法國圖畫書的薰陶,想提倡的是「感じる繪本」(感覺繪本),不說教不說道理不重視故事情節,直接訴諸感覺,創作者從感覺出發,讀者用心感受,一切盡在不言中。

谷內鋼太年輕時曾專攻油畫,喜歡大塊大塊的塗抹,色調和構圖極簡卻洋溢著律動感和音樂性,自然的牽動讀者的心絃;這種能直指人心的畫風和武市先生「感覺繪本」的概念極其合拍,雙方合作的第一本書《夏日的早晨》就在這樣的因緣下,於1971年出版了。谷內小時候住在鄉下,曾經特地跑到遠處的小山丘去看火車,他說:「那有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開心感受;跟火車的聲音一同奔跑的記憶,至今仍鮮明的浮現我的腦海……」在《夏日的早晨》中,他用畫捕捉小時候那種無法言傳的喜悅和開心的感覺,文字非常簡約,但我們在乾淨平靜的畫面中彷彿聽到了心的鼓動,清新沁涼的空氣掩蓋不住的是熾熱的想望。

90年代,譯者甚至出版社或許覺得原來的文字敘述不夠,有意猶未盡的遺憾,於是看圖說故事,意譯了整本書。看似好心服務讀者,實則剝奪了讀者自己融入畫面,享受在其中自由想像、用心感受的空間了。姑不論高下,這本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譯法,其實就是不同圖畫書觀的產物。從一本書的譯文,看到圖畫書觀的變遷,我覺得相當有趣,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夏天的早晨cover-3D-72dpi
《夏天的早晨》
博客來 http://bit.ly/2I6xUAu
誠    品 http://bit.ly/2I9ndgF
金石堂 http://bit.ly/2I67aQx

『文化素養系列』出版緣起

文|步步出版編輯總監 高明美

當今的時代紛擾不安,變化之快與大空前未見,孩子們如何在這個變定不居的漩渦中,找到一個不變的定心力呢?一直是我們關切的問題。企畫『文化素養系列』是我們想為孩子奠立「不變的定心力」的一項努力。

文化是什麼? 記得大一上中國通史課時,老師開章明義說:「除了你的手掌心之外,一切都是文化。」,一語打破了我們認為文化是抽象、高不可攀的迷思;原來一個人舉手投足之間、待人接物的態度,甚至一顰一笑,無一不是文化的體現。

我們的文化中,一直有個崇尚萬事萬物和諧共存,人與人之間溫暖互動的傳統,在今天大家急著趕路,汲汲營營,人情淡薄的時代,它們的重要性尤顯突出。因此『文化素養系列』將從語言文化生活文學欣賞三個面向,挑選承載先民生活智慧和核心價值的素材,以活潑、趣味的方式呈現,讓小讀者濡染於充滿文化意象的氛圍,汲古潤今,將傳統文化中展現的人與萬物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溫暖敦厚的互動,內化成人生的一部分。如此積累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自信,也將成為他一生不變的定心力。

 

|系列作品|

《為詩人蓋一個家》作者的話

文|徐國能

「空間」不僅是生活起居的活動範圍,也是心靈感受和美感追求的真實展示,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定具有豐富的情感和無窮的想像,那麼他的家園,應該是甚麼樣子的呢?

詩聖杜甫生活在遙遠的唐代,他用詩篇記錄了一生的行蹤,也詳細描繪了身邊的人事物,用充滿溫馨和幽默的筆調,寫下了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在漂泊的一生中,杜甫在「草堂」度過了平適安閒的歲月,這本書,就是透過詩人的眼睛,訴說這渺小卻偉大的家園,乃是用友情所建築、以親情來完成的故事,寄寓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也傳達了詩意無處不在的藝術理想。

傳統文化曾經教導我感謝與包容,也引導我明白和善之美與謙卑的智慧,這本書希望透過詩人親手搭建的小小房屋,讓我們重溫舊日時光,在蔥籠草木和孩子的笑語聲中,領略人間永恆不滅的愛。

封面01

 

感受詩的美感與深意

文|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陳欣希

詩,語詞精簡卻意涵豐富,除了抒發個人情感,更是反映社會現實⋯⋯
詩,篇幅不長卻理解不易,除了理解作者背景,更需連結生活體驗⋯⋯
由上,詩,常被欣希「暫緩處理」⋯⋯

然,偶爾還是會有師長詢問:小孩不愛讀詩,要如何引導呢?
若,小孩的年齡是9~18,欣希的建議是——連結感受→具像畫面→推敲文字→結合圖文
連結感受:大人領會詩的意涵,連結小孩類似經驗,讓小孩想要親近詩。
具像畫面:大人敘述詩的故事,小孩腦中形成畫面,讓小孩約略了解詩。
推敲文字:大人與小孩共讀詩,討論詞句代表意思,把玩語詞多重意義。
結合圖文:大人與小孩共讀詩,將語詞和畫面結合,進而了解體會詩意。
在這些步驟中,「如何」讓小孩對詩的意境有些感受、進而在腦中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對多數大人是頗具挑戰性的。

還好,出現了這本書——《為詩人蓋一個家》!

這本書真的很漂亮:「圖畫」讓我們依著線索想像那時背景,「故事」讓我們了解每首詩的創作原由,「詩解」讓我們深入賞析意會詩的意涵。

這本書怎麼讀?倘若依作者安排的順序閱讀,也沒什麼不好!但,欣希的閱讀順序是——閱讀圖畫(想像那時背景)→閱讀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推敲詩的詞意)→閱讀詩解(比對自己對詩的理解)

試試看!有了這本漂亮的書,再加上一點點引導,一定能讓大家更感受詩的美感與深意!

封面01

讓詩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養份

文|國家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市面上,為兒童出版的唐詩讀物很多,有些是有聲書,有些是注解,有些則改寫成故事,也有些加了插圖;但品質參差不齊。好的書籍要能讓兒童產生閱讀的興趣,理解很重要,理解是閱讀的根本,閱讀要有效果,就要理解內容。尤其古典詩以極短的文字寫情、寫意、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用字少且深,兒童能背誦,但不一定能懂。

「為詩人蓋一個家」以12首杜甫所寫的唐詩,改寫成適合小朋友閱讀的短篇故事。改寫後的故事,篇篇精彩有趣,筆調幽默,充滿溫馨。題材以蓋房子為主軸,從如何找地蓋房子開始,建地鄰近的人情溫暖、自然景觀、房子的構造和材料、庭院植栽、擇日搬家、新居落成、賓客到賀等情節,透過詩句詳實記錄,朋友的情義,鄰居的友誼,充滿溫暖。草堂簡陋,生活簡單,但閒適自在。

本書的故事淺顯易懂,文字優美,圖畫精彩;讀者除了可以欣賞徐國能教授改寫的精采故事,也可以欣賞周見信所繪的細膩圖畫。每一個篇章之後都附有徐教授所寫的唐詩解說,小朋友可以欣賞詩歌之美,想像古代的花草樹木、山川流水,瞭解社會全貌;領會詩人的日常生活、田園歲月、喜怒哀樂、人情世故、家國情懷。更可以開啟閱讀古詩的新角度。

徐國能教授應邀在國圖做過幾場演講,不論是對一般社會大眾解析杜甫詩作,或是位青少年進行「學思歷程分享」,都極受歡迎。他是研究杜甫的專家,身兼大學教授、作家身分,除了教學、研究,以及從事學術論文著述,並出版散文集多本。難能可貴的是,為兒童、青少年寫書,引導小朋友認識文字和欣賞古詩。

詩是文學中的精華,以最簡潔的文字,表現最深、最廣的思想。如果因為一本好書的引導,讓孩子喜歡詩,進而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養份。隨著成長,讓詩句化為生活的觸動與生命的沉思,讓生活更加多采多姿,讓生命更加充實圓滿。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很適合在教室用來師生共讀,由老師引導欣賞詩文,再由學生閱讀故事;本書更適合家庭中的親子共讀,由爸媽陪孩子一起讀故事念唐詩,相信是很多老師和家長會為孩子選擇的好書。作為一個圖書館的工作者,由衷希望台灣孩子的童年閱讀經驗中除了翻譯的西洋故事、日本繪本及韓國漫畫之外,也能有更多好的文學讀本,尤其是除了提升文字閱讀和文學欣賞能力外,對於孩子的情意和情感的培養有幫助的好書。

封面01

跟著徐國能教授,走進杜甫美好的心靈裡

文|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林怡辰

一直很喜歡詩史詩聖杜甫的詩句,直到閱讀了徐國能教授的這本《為詩人蓋一個家》,我更是著迷的沈醉在杜甫美好的心靈裡。

國小階段就有唐詩、宋詞選文,但一來孩子對朝代不認識,二來一首詩要說盡詩人的所思、所想,真的太高難度。所幸,現在我們有《為詩人蓋一個家》,

故事從唐朝的安史之亂,杜甫遷居四川成都,在朋友的幫忙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座茅屋,在這四年裡的草堂歲月,留下了二百多首詩。

我原本覺得這樣的故事,應該無聊且生硬,但沒想到在徐國能老師的熱情和巧筆下,杜甫和孩子們、諸多幫忙他的人,藉由史學的考據、留下的詩作,一一像部溫婉且富情感的電影般,在心裡播放杜甫美好的心靈。

世界不是沒有美,而是發現,在故事中,我們跟著杜甫的視角看見窮困卻心靈富足、看見官場不如意卻隨遇而安的安心。尤其跟著故事軸線,看見詩句、最後詩句的引導,原來,蓋一間茅屋可以寫詩,附近的昆蟲可以寫詩、美麗的家園可以寫詩、有人送來瓷器可以寫詩、房子蓋好了可以寫詩、受人點滴幫助可以寫詩……這些想要把心意和情感好好保存下來的心意、珍惜,讓我們隨著故事優美蘊含的語句中,讀出的感動,又全部濃縮精華在一首首杜甫的詩裡。

原來,詩可以這樣撼動人啊!

當作故事讀,捨不得放下;當作傳記看,深深震撼;當詩選讀,看見了詩人詩歌抒情,點滴生活在眼前的平凡感動。

故事真摯生動且用詞美好優雅,富有注音和深入詩解,謝謝國能老師用專業寫出這樣一本適合國小階段都能輕易上手、富含趣味,雅俗共享的好書,除真摯推薦家長一起和孩子看見杜甫的美好心靈,老師教學時更是多了一本深入進入唐朝詩句世界的重要鑰匙,誠摯推薦給您!
封面01

詩人之眼,白碗勝霜雪

文|兒童文學作家 王淑芬

從前聽過一個與詩人有關的笑話,大意是說:「詩人很好,只要不住在我家。」這則笑話有點調侃吟詩作對、搖頭晃腦捻斷幾根鬚的詩人,好像他們給人的印象,就是特立獨行、怪里怪氣的,所以還是別跟這種怪咖住在一起!

當然這純綷是笑話,唐代的大詩人杜甫一定大聲抗議(可能因此寫首詩);至少,本書作者徐國能老師也會幫杜甫提出抗議。

讀書時曾經背過後世對往昔大詩人的尊稱,比如詩仙李白、詩佛王維,杜甫則被譽為詩聖。坦白說,有段時間我覺得此稱號有點不符杜甫的形象,因為他是那麼庶民,憂百姓之苦、在尋常日常中,享受淡然之樂。以「聖」來稱他,像是把他推至雲端高處、離群眾好遙遠。

在徐老師筆下,我們讀著杜甫在浣花溪邊的鄉居生活,更能體會我的不以為然。你看,詩人跟一般人一樣,也為「無殼」所苦、生活拮据中,孩子又病了⋯⋯,幸好親朋好友鼎力幫忙,送來及時雨,解決生活裡的難題。

我喜歡徐老師寫出了一位詩人的「苦中卻知自求樂」的胸懷,更喜歡這些情節中,平靜卻充滿美麗溫暖的人際情感。當現代人吟詠著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時,對照本書的詩人真實日常,也許更能「原來如此,詩人的喟嘆,我懂了」。

想到此,好像又覺得杜甫被稱為詩聖,亦屬當然。他眼中友人所贈送的碗「白碗似霜雪」,是因為心中對生命給予的一切,有超凡入聖的思維。詩人沒有被困在苦難生活的泥淖裡,他仰頭享受大自然、身邊親友的美好。

我們在這本書裡,也享受到了。

封面01

《蘭陽畫卷》—編輯的話

文|編輯 周彥彤

第一次,老師帶著《蘭陽畫卷》的草圖來時,雖然那時我已經過《菜市》《夜市》的洗禮,見過巨幅畫作攤開在小小會議室的大場面,但當老師把那捲看起來弱不禁風、軟趴趴的畫打開時,我還是忍不住驚呼了!!不僅是因為這次的尺寸又更大了,而且創作的媒材從上回的充滿文氣的宣紙換成了這次嬌弱的絹布,更因為這次他要挑戰的題材從日常生活,走向了更龐大的土地與歷史。為了創作這部畫作,老師說:「為了畫這個,我讀很多書耶,宜蘭不知道去了幾百次,不懂的一直問人一直問人。」他說這話的時候,眼裡有光!他精選出那些最打動他的故事與畫面,醞釀之後,一筆一畫的在畫布上描繪出來。

但如果只是把這些地景與典故平鋪直敘的放進去,就不是張哲銘的作風。我最喜歡這部作品的部份,就在於這次他又做出一個更高的天花板。他突破了時空的框架,在畫布上演出穿越劇,所以你能在畫面上看到從舊草嶺隧道出來,騎著單車的現代遊客,也可以在草嶺古道上看見正在辛苦的翻山越嶺的清代先民。你還能看見頭城盧屋生意做得嚇嚇叫,正興旺的那個年代,也能在它的上方看見百年之後落成的蘭陽博物館,重點是,這一切在畫面上都那麼理所當然,一點都不違和,這正是張哲銘的功力。而最過癮的是整座以古代面貌呈現的宜蘭城,如果你有機會將它與現代的面貌相比較,會發現房舍都翻新了,但老廟都還在。他甚至把羅東車站日本時期的樣貌與現今車站的外觀並置,讓讀者去感受他眼裡時代巨輪底下的變與不變,這正是他「張式懷舊」的表現。

在這部畫卷裡,他也不改頑童本色,在畫中埋入了一些彩蛋,有向別的畫作致敬而搬演過來的場景,這些是他眼裡的風景與名畫的疊影。這次還新增了張式冷笑話風格的謎語隱藏在其中(找到的時候還是不爭氣的笑出來了XD),非常值得大家來猜猜看(猜不出來的人就……自己看著辦XD)

不過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充滿了他一貫對土地與人情的熱愛。在這幅圖裡,地景與歷史雖然是一個大框架,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是主角。他很大部分的還原了古早台灣人的生活場景,那些帶著包袱舉家翻山越嶺的人們,那些農村互助蓋屋、耕田的農民,那些溪邊洗衣的婦女、那些趕著鴨子走進去鴨賞店(咦?)的養鴨人家等等,如果你去細讀圖畫裡的每個人物,就會發現他們都充滿著無比的生命力以及為了生活而打拼的鬥志,這是早期台灣人的圖像,是他曾經經歷過,不希望被忘掉的年代,是他眼中最值得紀錄的風景。

問老師:「為什麼要畫蘭陽平原啊?」

他說:「因為對宜蘭很熟,畫菜市夜市的時候也做過調查。」

但我想是因為舊時代的男人不習慣說出愛(揍),其實他是深愛著蘭陽平原。

不過,老師接著又說:「這只是第一部啊,接下來,我計畫要畫的是哪裡哪裡還有哪裡哪裡……」

於是我明白了,他畫出蘭陽畫卷的背後,其實是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愛與珍視。

莫怪我總是讀著讀著,心頭就熱了。想起不知道是誰說過的,這就是台灣之心啊

 

蘭陽畫卷

寫在畫卷之前

《蘭陽畫卷》作者序|張哲銘

《台灣畫卷》是我為畫寫台灣而開啟的創作計畫。以蘭陽為首卷,因為我曾以羅東市街為背景創作了《菜市》、《夜市》這兩本書,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更因為蘭陽本身在台灣舞台上獨樹一幟的地理、歷史發展,深刻的吸引著我。

現今我們所稱的「蘭陽」、「噶瑪蘭」以行政區劃來說,指的是今日的宜蘭縣境。這片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由蘭陽溪所沖積而成的平原,原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的噶瑪蘭族人所居住的地方,而山區則有泰雅族人的部落。在被政權正式設治之前,便曾經遭受到西班牙人、荷蘭人的侵擾與侵占。之後漢人大舉入墾蘭陽平原,清政府於嘉慶年間正式將宜蘭納入版圖中,改變了蘭陽平原的面貌。

隨著拓墾的環境逐漸穩定,人口迅速聚集而形成十字型民街,再沿著外圍築牆、建渠,自此「宜蘭有城」。文化上,在地方仕紳與文人進士提倡下,孔廟建築群落一一展開,此後文教組織漸趨完備。而原本生活在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人不是外流,便是隱沒在近山地帶,「蛤仔難三十六社」的空間單位已經名存實亡。

日治時期,宜蘭迎來了現代化的時代。日治時期宜蘭的行政區域大致沿著清代統治的規模,規劃施行現代化街市,改善地方衛生與環境,建設綿密鐵道、輕便道以及港灣碼頭設施。蘭陽平原上的稻米及糖業、山地的樟腦與林業,則為推動殖民地產物的資源重點。日本的傳統生活、禮儀、神社、禮俗等等也在這個時期一一傳入。而山區的泰雅族人則遭受到嚴酷的管控,並被迫遷村。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政權再度更迭,一路走向今日的宜蘭。在歷經數次外來人群與文化的衝擊下,這塊土地也積累了歷史的厚度,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色。

走在今日的蘭陽平原上,在街區的建築、在水稻灌溉網絡、在林業設施乃至文化習俗上,都不難看到時代的軌跡。而這也正是我在蘭陽畫卷這塊畫布上,想要呈現的,不僅是地理空間,更希望同時凸顯歷史遞嬗的樣貌。

因此在本畫作的創作上,我採取古今並融的方式,畫面上以色彩來區分時代,表達現代感的部分是以明亮色彩為主調,而呈現過去歷史的部分則以古樸色系來表現。畫作分為前、中、後三個段落,前段自草嶺隧道到頭城、後段由冬山到南澳,皆是以現代景象來表現。中段是由草嶺古道進入頭城、礁溪、員山、宜蘭古城一直到太平山處,以詮釋蘭陽平原上的開發為主。畫面上以清領與日治時期的建物、街區來呈現,並擴及今日的重要建物、事件。讀者在同一個空間裡,可以閱讀到不同歷史維度的發展,就像是在畫面上穿越古今一般。

閱讀本畫卷時,讀者可以如同閱讀地圖或者地景畫冊一般,從頭至尾的飽覽蘭陽地區的風光。也可以靜下心來,選定一地仔細品味畫家筆下該地今昔的演變,深究其背後歷史變遷的意義。

若能透過這部畫卷,喚起讀者們對於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關注,那正是我最期盼的事了。

西元2018年,歲次 戊戌年 仲夏月,張哲銘 繪作。
蘭陽畫卷,原作38.5cm*880cm,絹布、墨、壓克力及水彩等媒材繪製。

徜徉於古今《蘭陽》博物之美

文|蘭陽博物館館長 陳碧琳

在這個數位科技進步的網際網路時代裡,我們可以透過瀏覽器搜尋到空照圖、歷史圖、當代街景圖,包括數位影像、音像或文字資料。換言之,今日資訊取得是極度便利,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自己旅學的導遊或學習的導師。然而,資訊日益龐大與紛亂,訊息已經是爆炸的年代,一種超真實的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內爆(implosion)充滿日常,提醒著我們,擁有訊息萬變的科技與資訊,最後仍要回到事物本質與追求人文社會。

翻閱著張哲銘《蘭陽畫卷》一書,便能充分感受到細膩人文觀察與充滿關懷的藝術書寫。《蘭陽畫卷》彷彿開啟了一扇通往古今宜蘭人文地理的書畫世界,更是一種具有地方關懷的文化景觀繪畫敘事。

首先是原作8.8公尺長的壯觀畫卷,我們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一幅宜蘭地理采風,也可以在畫卷中細緻享受不同時空的在地觀察。綜觀本畫卷,不只是優美細膩,主題內容與人文表達更是值得細細品味。

另外,張哲銘以長軸畫卷的表現形式,讓畫面空間富有時間感,並將不同時代空間與人文特色同時呈現,藉著古樸與明亮的色彩氛圍差異,暗示著古今的趣味。而前中後三段主題連貫舖陳,也正好如同宜蘭線性的空間發展歷程,空間與時間脈絡高度連結。

就像所有宜蘭文獻紀載的宜蘭人文景觀,進入蘭陽平原所映入眼簾的是壯闊太平洋、龜山島、蘭陽平原。這是我們宜蘭人的空間基因,文化底蘊。只要搭乘火車從台北進入宜蘭,或者從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進入宜蘭,便能夠深刻地感受這種宜蘭空間特殊性的美感體驗。《蘭陽》畫卷完全掌握了這樣的空間與人文基因。

畫中火車穿過隧道迎來的不只是龜山島,頭城五魚村的山徑小路、漁港馬頭、遊客魚夫釣客…揭開進入蘭陽平原前的內容相當細緻與精采,到了開蘭第一城,國際知名的頭城搶孤跟蘭陽博物館印入眼簾,順著頭城老街史蹟,開始大面積的宜蘭水田景觀,銜接礁溪湯圍溝溫泉公園世界,並把現代高樓大廈至於遠山之後,顯示畫卷對於傳統人文的優位,這樣的風格,持續貫穿到宜蘭市、員山鄉、三星等區域,算是對宜蘭傳統歷史的高度連結。

做為全台縣級鄉鎮公所人口密度第一高的羅東而言,則有較多當代人文城市描述,細緻的文化活動熱鬧非凡,南端冬山、蘇澳與南澳之人文與自然交疊風景,以及宜蘭大同太平山區的山林采風等等,每一區域都能夠被細膩的欣賞與閱讀。

其實宜蘭的鄉土教育出版品在早1997年開始出版,當時我也參與了部分宜蘭地理與宜蘭歷史的鄉土教材,縣政府也將清朝噶瑪蘭廳誌重新出版,對於宜蘭地理與人文空間進行全面的蒐集,包含每十年進行空拍,徵選蘭陽百景,舉辦地方節慶活動,可以說是絞盡腦汁的希望為宜蘭的自然與人文進行完整資料蒐集建置。2010年蘭陽博物館主體建築落成,讓認識宜蘭自然與人文有一個更具體的窗口,然而今日回首,我們在高速交通發展與科技進步的時代,有時似乎更不容易察覺事物背後的人文價值,面對地方旅學,僅能就當時狀態體驗,無法能夠賞析不同歷史與人文活動的動人之處,現有教科書、地圖又過於知識與資訊,反而難以呈現細膩又優美的人文觀察。

今日欣見張哲銘的「台灣人文畫卷系列」首部曲《蘭陽畫卷》出版,雖然之前並不認識張哲銘先生,但是他的作品撼動在地人的心,讓長年投入提振宜蘭人文資產與生態保育工作者,一見到這幅作品就產生無限感動與感謝。對於藝術創作科班出生的我,更深刻了解到為了完成這幅作品,必定有極高人文使命,且需要長期深入田野,耗費極大時間與心力的創作才能完成。

因此,誠心邀請大家,不論是單純欣賞藝術畫作,或者對宜蘭已頗有研究的達人,相信「蘭陽畫卷」這本畫書,都能夠讓我們可以徜徉古今的蘭陽人文與自然之美。

蘭陽畫卷

接地氣連結國際的《臺灣人文畫卷:蘭陽畫卷》

文|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吳靜吉

2019年5月文化部長鄭麗君在華府國會山莊舉辦的《我們的青春,在臺灣》紀錄片放映會時,表達她對臺灣年輕創作者勇敢創作自己與臺灣的故事,並且將故事帶往世界各地的肯定,她認為這種「越在地越國際」的臺灣文化力量已然成形。

同樣在2019年5月,曾以《單車失竊記》入圍英國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的作家吳明益應美國筆會邀請參與世界之聲文藝節時說:「在我看法裡,越本土就越世界,越有可能在世界上找到一個位置,原因是你深刻認識成長環境,包括歷史、生態等各種知識,就會變得更獨特,更容易在世界舞臺上被注目。」

官方的文化部長掌握文化政策及其實施,民間的作家則掌握了創作精神及其轉化,他們的共同主張和靈感早由2003年獲得全世界童書插畫繪者的最高榮耀──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插畫獎的多產創作人張哲銘實踐了。

張哲銘在作者序中說:「《臺灣人文畫卷》是我為畫寫臺灣而開啟的創作計畫。以蘭陽為首卷,不僅是因為我曾在此地蟄居一段不算短的時間。」

「閱讀本畫卷時,讀者可以如同閱讀地圖或者地景畫冊一般,從頭至尾的飽覽蘭陽地區的風光。也可以靜下心來,選定一地仔細品味畫家筆下該地今昔的演變,深究其背後歷史變遷的意義。」

我順著作者張哲銘的建議,傾心閱讀,蘭陽的體驗記憶栩栩如生地一一現形。

過去在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Taiwan)工作時,為了豐富來臺的美國交換學者和學生的臺灣文化經驗,我曾經多次陪他們走過草嶺古道、遊歷整個宜蘭,可惜那時並沒有這本繪卷充當導遊。這樣的遺憾終於得到補償。

這本著作的創新模式可以擴散到全國22個縣市,可以翻譯成多國語言,也可以成為學生了解在地文化的教本,讓我們一起接地氣連結國際吧!

蘭陽畫卷

 

「誰說女生不能踢足球?」

文| 小茉莉親子共讀 共同版主 吳方齡

近年來國際文憑組織IB 課程(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受到各國教育界的青睞,其中一項宗旨講求的是:「……這些課程鼓勵全球的學生,成為主動積極、具有愛心的終身學習者,讓他們了解到,與他們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對的。」(……These programs encourage students across the world to become active, compassionate and lifelong learners who understand that other people, with their differences, can also be right.)

父親是英國人、母親來自瑞典,生於比利時、但在法國求學的林格倫大獎得主、創作者凱蒂‧克羅瑟,除了自身背景、多元文化的薰陶洗禮;同時,也因為耳疾、配戴助聽器,受了7年話語治療、努力認字、具有深刻女性自覺的她,看待這個世界,自有其不同格局的胸懷!

《踢足球》書中的波卡和米娜父女,是一種第一眼看不出來、無法立刻辨識、長著透明翅膀的生物,他們和其它昆蟲般的生物,一起倘佯在繁花盛開的花園裡。米娜隨興的想要和男孩一樣加入足球俱樂部,波卡雖然脫口而出:「那是男孩子的運動耶!」「是啊,那又怎樣?」米娜沒有性別的桎梏,選了一雙漂亮的釘鞋,就加入男孩的足球訓練課程。過程是艱辛的、能被不同性別的組群全然接納也不容易,就在米娜咬牙流淚、毫不放棄、準備好自己、為足球隊贏得光榮勝利後,她想跳芭蕾舞了。「那是女孩子的運動耶!」「是啊,那又怎樣?」

雖然大部分讀者落入的觀點,可能是:女孩既能夠踢足球也可以跳芭蕾的彈性。但我更想要強調願意尊重米娜的父親角色「波卡」,他看見米娜的不相同、理解接受米娜的不一般,沒有喝倒采、潑冷水,只是安靜的陪伴與適度的擁抱,不啻是大人在孩子生活學習路上一個好榜樣!

踢足球 立體書72dpi
《波卡和米娜:踢足球》
博客來 http://bit.ly/2YqmX2r
誠    品 http://bit.ly/2XMGqx0
金石堂 http://bit.ly/325BEdh
讀    冊 http://bit.ly/2FNlpYX

孩子「換翅膀」的時候,你尊重他的選擇了嗎?

文|小茉莉親子共讀 共同版主 吳方齡

也許是受到偶像「彼得兔」波特小姐自然書寫的啟發,凱蒂‧克羅瑟也傾心於將故事的架構建築於自然界中。

獨立勇敢、又有主見的小昆蟲米娜,這次突發奇想,不依靠自己的翅膀,反而疊桌架椅爬高高。結果……唉喲喂呀,跌了一大跤。淡定的波卡爸爸沒有過多的驚慌和指責,只是鎮靜的跟她說:「翅膀破了、需要看醫生」,候診時關心的詢問:「痛嗎?很快就輪到妳了。」即使醫師要留下米娜的翅膀維修,米娜自行決定地挑了一對超級浮誇的蝴蝶翅膀之後,波卡也沒有多說些什麼。有了一對嶄新漂亮、巨幅翅膀的米娜得意極了。不過,她漸漸發現這對華麗的羽翼過大,讓她不方便進出門楣;同時也太重,與自己體型不符,無法順利飛翔。然而這一切,波卡都看在眼裡,不出手也不作聲,直到米娜發覺,自己原來的翅膀才是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刻,波卡才鬆口說:「妳還是這樣比較漂亮!」

看到故事最後結尾的這個驚嘆號,我的內心受到了許多激盪和撞擊,也深自的反省檢討:在孩子人生或日常瑣碎的片刻中,有沒有好好尊重過孩子的選擇?!在他們「換翅膀」的時候,有沒有智慧的陪伴孩子度過適應階段或尊重了解他的決定?!像波卡爸爸這樣的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啊!只能要求自己常常反覆翻閱這個故事,適時自我提醒一下,管理忍不住出聲的嘴巴和情不自禁伸出的援手。

換翅膀 立體書72dpi

《波卡和米娜:換翅膀》
博客來 http://bit.ly/2JgGU5s
誠    品 http://bit.ly/2YoF60F
金石堂 http://bit.ly/2J3oLch
讀    冊 http://bit.ly/2XdKhyR

說一個故事,讓孩子們去思考

編輯的話|陳佳聖

凱蒂.克羅瑟(Kitty Crowther),對大家來說可能稍嫌陌生,但是對於喜歡圖畫書的讀者們就有點熟悉了。2013年她曾參加過台北國際書展,那年的主題國是比利時,一個除了啤酒、淡菜和薩克斯風生產地(多麼可愛),還有2010年剛得到林格倫大獎的凱蒂.克羅瑟,她也是比利時的名物。雖然當年沒有機會一睹大師風采,但是她說了好重要的話。

在這裡引述一段報導【註】:「今年比利時來台貴賓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林格倫紀念獎得主比利時童書作家和插畫家凱蒂‧克羅瑟(Kitty Crowther),她成了記者會的亮點,她笑著說,自己從來沒有面對這麼多的照相機及攝影機,她也覺得台灣是個『愛笑的國家』,讓她『好想把這些笑容打包回比利時!』身為媽媽的克羅瑟表示,『與其跟孩子們解釋或教訓他們,我更喜歡說一個故事,讓他們去思考。』因此,她也跟現場的媒體分享一個小故事,內容是講述一位老太太在風雨過後的海邊,不斷將被沖到岸上,奄奄一息的海星扔回海中,一名男士不解地問她:『你這麼做不是沒有意義的嗎?』這位老太太卻依然將海星扔回海中。她說:『對你來說沒有意義,但對這海星來說,卻可能是他一生的轉變。』克羅瑟也依此比喻自己的童話書寫繪畫歷程,就算對世界而言是很微小的,但是希望能有一點點的貢獻。」

再回到我們這次的新書《踢足球》和《換翅膀》。男主角波卡,一個默默關心包容孩子的父親;女主角米娜,一個隨時隨地充滿各種想法的小女孩。克羅瑟說過,「米娜對她來說就是所有孩子的聚集體,也有點像她自己,有點男孩子氣。而波卡是一個很會聆聽的父親,而且常常顯得有點困惑…。」我們甚至會感覺波卡經常被米娜牽著走,但是他的包容永遠在關鍵時刻起了最大的功用。

我喜歡克羅瑟在這套書裡的角色設定,一個溫柔堅定的父親,一個看似無厘頭但是充滿主見的女孩,在日常生活中衝擊出淡淡的火花,啊,好熟悉喔。原來當初有人願意聆聽該有多好?當初有人願意無條件支持該有多好?希望孩子們在書裡找到一些共鳴和勇氣,跟米娜一樣,勇於嘗試,勇於承擔後果;也希望大人們在書裡得到一些慰藉和反省,不管有沒有像波卡這般的父親,我們能夠長成這樣已經很棒了;若是為人父母者,那就參考波卡一下,也許默默守護著孩子也不賴,包容是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

【註】(2013年台灣經貿網市場研究處所撰寫的報導) http://bit.ly/32sy9Oz

 

換翅膀 立體書72dpi

《波卡和米娜:換翅膀》
博客來 http://bit.ly/2JgGU5s
誠    品 http://bit.ly/2YoF60F
金石堂 http://bit.ly/2J3oLch
讀    冊 http://bit.ly/2XdKhyR

踢足球 立體書72dpi

《波卡和米娜:踢足球》
博客來 http://bit.ly/2YqmX2r
誠    品 http://bit.ly/2XMGqx0
金石堂 http://bit.ly/325BEdh
讀    冊 http://bit.ly/2FNlpYX

收藏美好的童年時光

文|游珮芸(本書譯者 /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所長)

1971年,繪本《夏天的早晨》榮獲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的插畫獎,谷內鋼太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人。谷內鋼太1947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在東京長大,家業開蠟染房,得獎那年他才25歲。鋼太的叔父谷內六郎是一位畫家,長期擔任《週刊新潮》雜誌的封面畫,而廣為人知。在叔父的薰陶與鼓勵下,鋼太也走上繪畫之路,進入多摩美術大學就讀。

主修油畫的谷內鋼太後來沒有完成學業,但因為得到著名童書出版社、至光社社長武市八十雄的賞識,開始創作繪本,並陸續以繪本作品得獎。1971年鋼太赴法國巴黎,繼續他的畫家之路,至今仍旅居巴黎。台灣的讀者可能比較熟悉日本福音館出版社的松居直,同個時期,至光社的武市八十雄也是日本原創繪本的重要舵手。在六○年代中期與七○初期,武市和岩崎知弘、杉田豐、谷內鋼太等畫家合作,致力於「以繪畫敘事為主」的繪本創作出版,在五十多年前的日本,開啟了繪本表現的新紀元。

就讓我們來看看,日本首度獲得波隆那兒童書展插畫獎青睞的這本繪本。

封面的構圖很特別。佔了畫面三分之二的綠色小山丘的頂上,有一個戴帽子的小孩。小孩背對著讀者,所以我們看不到小孩的長相與表情。小孩為什麼爬到小山丘頂端?他在看什麼?突兀強烈的構圖,衝撞出一種戲劇張力,也勾引讀者的好奇。

翻開書頁,我們先瀏覽圖就好。油畫穩重的色調,乾淨的畫面,營造出一種奇妙的靜謐感。稀少的文字點綴其間,文圖編排大量留白與極簡的構成,讓全書在油畫的厚重下,仍有清風吹過。再仔細讀圖。我們看見夏天的早晨,小男孩早起,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在鄉間奔馳。朝露沾濕的草原,隨風翻起波浪,有草香瀰漫在空中。小男孩騎了一段迂迴的路,來到小山丘,他徑自爬上山頂,他到底想做什麼?翻頁,是火車!蒸氣火車!咻咻、波波、咻咻、波波……。我們看到男孩舉起了雙手,像是跟火車打招呼。雖然看不見小男孩的表情,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興奮和心跳; 因為我們也隨著他這一路騎來,爬上山丘,等待著……。終於,看到蒸氣火車!

再一次配著文字閱讀, 我們會發現極少的文字,因為版面位置的安排,成為畫面的一部分,引領閱讀視線的遊走,精短而有節奏感的文字,配上圖畫,在看到火車之前,營造出一種急迫感。而看到火車之後,咻咻波波的聲響,就迴盪在男孩的腦海,讓他所見的所有事物,都變成火車、或是鐵軌。闔上書,我彷彿也聽到蒸汽火車的咻咻波波。

閱讀《夏天的早晨》是一趟奇妙的旅程,寧靜與怦然心動的喜悅同在。宛如美好的童年時光,藏在書頁裡,隨著翻頁,緩緩在蒸氣火車的汽笛聲中甦醒……。

 

夏天的早晨cover-3D-72dpi
《夏天的早晨》
博客來 http://bit.ly/2I6xUAu
誠    品 http://bit.ly/2I9ndgF
金石堂 http://bit.ly/2I67aQx

海中的森林

文|蘇懿禎(台灣童書知名譯者)

「小珊瑚寶寶在海裡游來游去。」咦?珊瑚不是植物嗎?植物怎麼會游泳呢?其實珊瑚「蟲」是動物,我們看到的珊瑚樹,其實是珊瑚蟲底部所生長的骨骼。這些「骨骼」成長的速度相當緩慢,一年可能只長一公分,我們看到的巨大珊瑚礁群,可能已經有上萬歲了。在這本書中並沒有直接提起這些科學知識,而是用「好大的朋友」暗示這些珊瑚在恐龍時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已存在,每翻一頁,時間瞬間流動幾億萬年。後來,人類出現了,珊瑚把人類當作是特別的朋友,但人類卻帶來黑色的雨,還有五顏六色的雨。雖然文字看起來輕描淡寫,圖畫上卻說明了人類污染海洋的事實。最糟糕的是,海洋暖化導致珊瑚的白化死亡。

作者並沒有嚴厲譴責人類破壞環境,而是如同成長故事一般,描述小珊瑚寶寶的出生、在岩石上著床成長,出發去旅行,帶出珊瑚生命的循環;後半段則用「珊瑚們都變白、睡著了」,隱喻了珊瑚礁白化死亡。好在,最後還有兩個小珊瑚寶寶,出發去尋找冰涼的海水,為這個故事結尾帶來希望。這樣的描述方式讓低幼的小小孩也能理解,若年齡層較大的孩子可以在共讀之後做更多的探討與說明,「珊瑚變白,睡著了之後還會再醒來嗎?」、「珊瑚寶寶想要尋找冰涼的海水,那珊瑚寶寶最喜歡的溫度是幾度呢?」台灣位處亞熱帶及熱帶,正是珊瑚適宜生存的區域,珊瑚就像海中的森林,提供了許多生物居住的環境,我們除了保護地上的森林,也別忘了保護生長速度更緩慢、更珍貴的海中森林喔!

小珊瑚寶寶 立體書72dpi

《小珊瑚寶寶》
博客來 http://bit.ly/2KnnGNy
誠    品 http://bit.ly/2HTgYxq
金石堂 http://bit.ly/30W7etw
讀    冊 http://bit.ly/2KnCGv8

珊瑚——繽紛、燦爛、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文|顏寧(海洋說書人)

跟著繪本作家的腳步,《小珊瑚寶寶》內頁顏色由輕轉重,畫面由炫爛化為灰白,珊瑚寶寶又踏上旅途。作者輕描淡寫海洋面臨的巨大危機,是否能在你心中種下一顆保育的種子?

  珊瑚,到底是石頭、礦物,還是植物呢?

有的珊瑚硬硬的,有的看起來像樹枝一樣,有的卻軟軟的。其實,珊瑚是動物的一種,雖然它經常是固定在石頭或海床上,但其實是由珊瑚蟲所構成的。珊瑚蟲有個超級好朋友-藻類,藻類住在珊瑚身體裡,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有機物給珊瑚,而珊瑚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剛好成為藻類的養分,我們稱為「共生」。而我們平常看到美麗的紅色紫色綠色咖啡色珊瑚,是來自共生藻本身的色素。

  珊瑚為什麼會白化呢?

舉例來說,當我們生病不舒服的時候,比較想自己好好休息,而不是跟朋友玩。珊瑚是非常愛乾淨又敏感的生物,當海水太髒、陽光太強或是海水溫度上升,珊瑚蟲就會不舒服。它會先請共生藻離開家裡,有顏色的藻類離開了,珊瑚就會看起來褪色,顯得蒼白。

感冒好了,還是很歡迎朋友回來。但如果環境一直沒有變好,就像一直生病,抵抗力越來越弱,最後整片珊瑚可能就會死掉,連帶許多生物的家也都沒了。

珊瑚從遠古時代就存在於地球,雖然珊瑚礁生態系只占海洋的3%,多彩多姿的珊瑚礁讓各式各樣的魚蝦貝類海星,都能找到保護躲藏和棲息的地方。鸚哥魚、海膽、海蔘和硨磲是不可或缺的清潔隊,海龜在這邊大吃海草、水母跟睡午覺,大型魚類像鯊魚和石斑,更是把珊瑚礁當作海鮮餐廳。

珊瑚礁除了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棲地外,也是許多漁民賴以為生的場所,現代醫學更把珊瑚當作未來的藥物加以研究。台灣位在珊瑚大三角的頂端,全台灣400多種珊瑚,加上近1500種珊瑚礁魚類,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好好保育海洋,我們才能自稱「珊瑚王國」。

  做3件事幫助珊瑚

1.減少使用塑膠

塑膠垃圾正讓全世界的海洋窒息,帶著你的購物袋和水杯出門,就是愛護海洋的最佳行動。

2.下水不用防曬

為了保護珊瑚礁,帛琉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禁用防曬乳的國家。參與水上活動體驗海洋的美好,怕曬黑就用衣物來防曬吧。

  3.一起參加淨灘

海浪會不斷把海裡的垃圾捲上岸,淨灘就是在清淨海洋!

小珊瑚寶寶 立體書72dpi

《小珊瑚寶寶》
博客來 http://bit.ly/2KnnGNy
誠    品 http://bit.ly/2HTgYxq
金石堂 http://bit.ly/30W7etw
讀    冊 http://bit.ly/2KnCGv8

《小珊瑚寶寶》作者序

一年一次在深沉的月夜,從巨大珊瑚草誕生的珊瑚寶寶浮游幼蟲出發去旅行了,有時只需要幾天,有時卻要耗費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找到定居的地方,找到地方的珊瑚慢慢長大,一年長一公分,慢慢形成巨大的珊瑚草群落,擁抱各種水中生物。

珊瑚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存在的生物,他們曾經見過古生代的水母、中生代的恐龍和菊石,為人類帶來豐富糧食和美麗風景,還可以幫海岸阻擋暴風。

現在地球上許多生物正在消失,珊瑚也不例外,因為水溫上升、開採、污染等問題,珊瑚的生存正受到威脅,珊瑚也因此失去繽紛的顏色,一步步走向死亡。

超過二百萬歲的澳洲大堡礁因為海洋暖化,珊瑚白化現象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濟州島附近歷史久遠的珊瑚礁群也面臨白化危機。「白化」指的是海水溫度急遽上升或是因污染等外部因素,導致珊瑚細胞組織內的蟲黃藻(zooxanthellae)流失,珊瑚逐漸變成白色的現象。白化的珊瑚從藻類獲得供給的食物減少,成長速度減緩,並容易染上各種疾病,若白化狀態持續下去,珊瑚最終會死亡。

如此一來,以珊瑚草為基地的許多生物會失去家園,研究人員們為了搶救珊瑚草,努力進行將人工培育的個體珊瑚,移植至受破壞的海域進行修復的工程。那麼,我們可以為珊瑚做些什麼呢?

要搶救珊瑚草、要讓地球變得更好,不妨從日常中小地方開始,凝聚所有的小愛匯集成大愛,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珊瑚寶寶可以在涼爽又乾淨的海裡自在悠遊。

小珊瑚寶寶 立體書72dpi

《小珊瑚寶寶》
博客來 http://bit.ly/2KnnGNy
誠    品 http://bit.ly/2HTgYxq
金石堂 http://bit.ly/30W7etw
讀    冊 http://bit.ly/2KnCGv8

《不可能的任務》譯者序

文|譯者 李家蘭

這,又是伊索爾的繪本

這幾年我們陸續把伊索爾的作品翻譯成中文,與華語大小讀者分享她的異想世界。

伊索爾是阿根廷知名的作家、插畫家、歌手……她喜歡天馬行空,不受拘束,隨著靈感自由發揮。總之,她是全面性的藝術家。

她喜歡素人藝術,喜歡運用各種素材,用直覺建構畫面,詮釋複雜的意念。

她的文筆簡潔,卻又淘氣的玩著文字遊戲;插畫對於她來說,是伴隨故事情節的註解,濃縮了文字底下的意義。所以說,文字底下還有更多意義。她的書雖說是童書卻值得成人玩味。這一切對翻譯的人來說,會不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真教人擔心啊!

值得慶幸的是,伊索爾接到中文版的譯文以後,在臉書貼文,表示「不可能的任務」是最適合用中文書寫的詞句。理由是她認為最不可能的任務就是寫中文。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至少我們已經成功了一半。

這一次,我和編輯小組的任務是與大家分享伊索爾的「不可能的任務」。這本書描寫每天都在發生的不可能任務。我們要家庭幸福、孩子健康可愛,又要有個人時間、要孩子乖巧聽話……現代生活諸多方便,好像只要有網路,手機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互相矛盾的願望或許連科技也不能解決。

作者在此提出了解決之道,她要幫助已經被孩子整得手忙腳亂的新手爸媽,讓他們找到令人安心的美麗女士,據說能夠解決任何疑難雜症。但是,這是可能的任務嗎?

噓~!雖然我還不能透露結果,卻要在此提醒你,伊索爾的故事結局總會令人意想不到卻又會心一笑喲!

2019年4月28日,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
(距離伊索爾工作室25條街)
不可能的任務-立體書封72dpi

讓人頭痛的親愛寶貝

文|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伊索爾的作品總是獨樹一格,在俏皮的觀察中道出生命中種種奇妙色彩與心情。她的藝術表達方式與媒介自由不羈,像是孩子盡情遊戲,也像巧手栽植神秘種子的園丁,等種子發芽,舉目所及,全是曼妙奇異的綺麗風景。

伊索爾身兼許多身分,既是才華洋溢的創作歌手,也是開拓童書疆界的優秀創作者。在自己當了媽媽後,她創作的《米尼諾:寶寶的異想世界》讓人大開眼界的捕捉了嬰兒降臨一個家庭後,為這個家帶來的衝擊和驚奇。《米尼諾》側重新生兒豐富有趣的各種生活姿態,只要是有孩子的家庭,在閱讀這則故事時,都會熱切感受到強烈的共鳴。

到了續集《不可能的任務》,依舊讀得出作者對孩子澎湃的情感,不過這一集描寫的重點在於育兒的辛苦。故事前半,我們看著兩歲半、活潑可愛的多多把爸媽整慘了。這對父母深愛自己的寶貝,卻也幾乎勞累到不成人形,簡直不曉得該如何是好。故事後半的轉折充分展現了伊索爾慧黠的幽默感和古靈精怪的特質:快要累翻的這對父母看到報紙刊登的廣告,急切的去尋求專家幫忙。專家一派輕鬆的記下兩人的需求與希望,給了他們一包據說可以讓他們實現心願的魔法粉末。多多的爸爸媽媽回家後,按照專家的處方,把魔法粉末灑在寶貝多多的枕頭上,沒想到,第二天,事情起了超乎想像的變化!故事最後的結局,肯定會讓所有讀者忍不住笑出聲音來哩!

這本書的畫面散發著質樸卻恰到好處的藝術感:伊索爾活靈活現的畫出學步兒在家裡盡情探索時,爸爸媽媽簡直灰頭土臉的狼狽模樣。雖然這對父母看起來真的非常疲憊,我們卻也同時在書頁間看見了濃到發光的愛!多多的爸媽其實竭盡所能的包容關照自己的孩子,一點也不會強迫孩子完全按照成人的需求改變,讓人深深動容。錯版的套色讓畫面增添了層次感,每一個頁面,都描繪出親子互動時,彼此間洋溢的豐沛情感。

家有嬰幼兒雖然時常讓人手忙腳亂,不過親子相伴的每一天的生活呀,都是我們心上美好的印記,沒有任何事物足以交換!

不可能的任務-立體書封72dpi

博客來 http://bit.ly/30jz2Yz
誠    品 http://bit.ly/2Yr10zO
金石堂 http://bit.ly/2JGMY9h
讀    共 http://bit.ly/2E8qGtg

如果有人能實現爸媽的願望……

文|羽茜(作家)

孩子長大了,不是新生兒了,不再需要每三小時餵奶一次,開始會叫爸爸、媽媽…既然不再是那個脆弱又完全無法溝通的嬰兒,應該會比較好照顧吧?

錯!爸媽的期待就是這麼容易幻滅,每個家有幼兒的爸媽都知道,當孩子開始牙牙學語、七坐八爬、從只會躺著哭的嬰兒變成一隻小小的半獸人,有行動能力卻聽不懂人話,或者聽懂了也不想配合,爸媽的奮鬥才正要開始啊!

還記得作者的前一本書《米尼諾:寶寶的異想世界》,描述了被稱為米尼諾的小小嬰兒,像一個外星人降臨地球那樣來到爸媽的家中,把爸媽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這本《不可能的任務》可以說是米尼諾的續作,在當初那個柔軟又一身奶香味的娃兒長大之後,他渾身用不完的電力還有什麼都拿來玩的創造力,又把渴望好好睡一覺、安靜吃頓飯、擁有一點點安靜時間的爸媽折磨得不成人形……

書中累癱在沙發上的大人會讓人會心一笑,如果是正在這個階段的父母,看了可能會覺得眼眶濕濕的,孩子明明成長到了不同階段,卻有一件事情彷彿是亙古不變,就是—爸媽難得能睡個好覺啊!

這個時候,如果有個選擇擺在你面前,就像書中的爸媽看到的那則報紙廣告,上面說只要你接受這個科學方法,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各種問題都能夠解決,你會不會去做呢?

書中的爸媽就這麼做了,他們向販售神奇藥水的「專家」許下願望:希望孩子能不再怕黑、乖乖洗澡、自己上廁所……這樣就可以讓爸媽好好吃飯、睡覺、幫孩子洗澡時不用把自己濕成落湯雞、孩子也能自己坐上小馬桶,而不是包著好大一包臭哄哄的尿布滿屋子跑……

聽起來好完美啊!可以優雅從容,或至少可以吃飽睡好的育兒生活,肯定是所有爸媽的心願,這樣的想法我也浮現過不只一次,好希望自己不是現在這個追著孩子跑,屋子裡總是亂的像打仗,鏡中的自己頂著兩個黑眼圈還披頭散髮,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會帶小孩」的媽媽…

但是最後變成怎麼樣了呢?當他們靠著神奇藥水好好的睡了一覺,隔天起床,孩子真的變成了「符合爸媽心願」的樣子,清單上每一項要求都可以確實打勾,但是那結果,看了會忍不住大笑。

不是可怕也不是驚悚,但結局就是那樣的出人意表,作者幽了自己一默也幽了全天下父母一默,告訴大家:如果你想要孩子按照你的心願,那麼結果就是這樣啊!

為了不破壞閱讀的樂趣不能透露最終的結局,但保證會讓人莞爾一笑,在笑的同時又會有個想法自然地浮現:是啊,我們還是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接受他帶來的混亂吧!

能夠在幽默有趣的故事裡藏著這樣的訊息,看似尋常的育兒難題背後,是耐人尋味的哲學思考,只能說佩服作者的同時也愛上這部作品,誠心推薦給還在育兒路上跌撞,忍不住幻想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拯救自己的爸媽們!

不可能的任務-立體書封72dpi

博客來 http://bit.ly/30jz2Yz
誠    品 http://bit.ly/2Yr10zO
金石堂 http://bit.ly/2JGMY9h
讀    共 http://bit.ly/2E8qGtg

到底,信仰是怎麼一回事呢?——《出大甲城》

出大甲城_步步出版0506

攝影、文字|日日

到底,信仰是怎麼一回事呢?

算是半個大甲人的我,從小到大也聽了不少圍繞著媽祖發生的大小事,而奶奶的國外驚魂記可說是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那年,媽媽與阿姨一家連哄帶騙,總算將奶奶一起帶出國度假,目的地是長腿歐爸泡菜國度──韓國。一行人跟著導遊吃吃喝喝、走馬看花好不快樂,可偏偏在熙來攘往、人聲雜沓的明洞商圈自由行時,發生了一段驚恐的小插曲──奶奶走丟了!

前情提要一下,奶奶是個年逾七十的長者,身體堪稱硬朗,不過別說是英文,她連國語都說不上兩句,看到這,應該可以想像媽媽一夥人發現奶奶不見有多慌亂。就在一群大大小小如熱鍋上的螞蟻急跳腳卻束手無策時,奶奶三步併作兩步,臉上掛著驚甫未定的神情從街邊的小巷快走出現,讓大家升到喉嚨的心臟,終於艱難地又嚥了下去。不過,奶奶是怎麼在人多、大街小巷紛雜語言又不通的情況下自己找回來的呢?事後她是這麼跟大家說的:「阿挖丟金緊張,嘴直直唸『逮尬嬤、逮尬嬤』(大甲媽祖的台語發音)七彎八拐的就找到恁啊!」看來,大甲媽祖也是相當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不時跨國大顯神威的。

所以看到球老板的《出大甲城》時,彷彿瞬間進入到大甲街頭巷尾的口耳相傳中,這是球老板的故事,是奶奶的、路口麵店兒子阿明的,同時也是我的故事。雖然從小住在離大甲一小時車程的台中市區,不過我相信只要是大甲的孩子,媽祖根都是從小深重於心,不管人在台中市,還是後來離鄉北上求學,甚至出國深造,「逮尬嬤」就像是心慌意亂之時,穩住心緒的定海神針。如書中說的一樣,或許古代渡海來台的,我們的祖先在大浪滔滔上,與我們呼喊著同樣的名字,這讓我們口中的喃喃細語,不僅有著安定心神的魔力,更多了一股代代相傳,一脈相承的歷史的重量。

情感層面的熟悉念舊是一回事,老實說第一次翻看《出大甲城》,這繪本與我想像中的媽祖出巡相差甚大。插畫的構圖與畫面的取材都相當有趣沒錯,貼近當地的常民視角,陣頭、抽籤擲筊,還有千奇百怪的進香隊伍樣樣不缺,但色彩實在太單一了,跟身在遶境隊伍中那種鋪天蓋地的斑斕顏色佐之以鬧熱聲響非常不同。

後來,我又看了第二次、第三次,原先那種「這彩度也太低了吧!」的感覺漸漸消失,取而代之浮現的是心中對大甲的回憶,那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彷彿一張張黑白的照片,被長久以來對故鄉的情感、記憶一筆一劃上色一般;插畫是相同的插畫,但對不同的讀者來說,依據其心中對大甲城、對媽祖的連結與共感,濃抹淡描成為精彩分呈的信仰群像。當然,若是還沒到過大甲,也沒參與過出巡的讀者們,那《出大甲城》會是一個相當勾人的引子,大甲與媽祖隨時歡迎人們前往,將畫面中的大甲城填上回憶的色彩。

回到最初的提問:到底,信仰是怎麼一回事呢?或許《出大甲城》質樸且深沉的色彩也透露出了一點作者的思考。小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仍有一定比例務農人家的大甲,人們對於人生往往有許多不得不,和避無可避的無可奈何,因此媽祖除了作為鎮上老小的守護神,會不會更多的是我們給辛苦生活的自己的一點安慰?風雨再大、海浪再洶湧,我們心中的媽祖一直在那裡,不悲不喜;或者就像母親一般,整個大甲子弟的母親,不管我們離家多遠,她也總在故鄉,不來不去,永遠在那兒送走一批批離鄉的孩子,又迎接另一批孩子重回大甲的懷抱。

《出大甲城》

博客來 http://bit.ly/2OoZQ4d
誠    品 http://bit.ly/2OojQnk
金石堂 http://bit.ly/2HGo5KA

不可思議的獨角仙

作者序|小島涉

在人類還未發展的時代,獨角仙過著這樣生活嗎……?

「看到一隻蟑螂,代表屋裡有一百隻蟑螂」,相信各位都聽過這句話。用蟑螂來形容掩人耳目的生物,是最為絕妙的表現,但我覺得獨角仙和蟑螂應該也是一樣。雖然獨角仙是一種巨大的昆蟲,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不太容易發現他們的存在。因為獨角仙一整年幾乎都在土裡生活,在地面上活動的成蟲,大概也只能活一個月。另外,成蟲開始出沒活動的時間,大約都是人們沉睡的夜晚十一點左右。但是,幾乎在關東地方所有都會地區的公園裡,都可以發現獨角仙的存在,人們總會驚訝地說:「原來在這種地方就有獨角仙!」只要熟知獨角仙的生活習慣,或是尋找的訣竅,應該就會了解到,原來獨角仙與我們的距離如此接近。雖然有些都會區的公園,禁止人們在裡面採集昆蟲,但如果在沒有禁止的公園發現獨角仙,請各位可以試著帶回去飼養。相信透過觀察獨角仙的生活,或許能找到什麼新發現。

獨角仙的生活與人類有著緊密的關係,人類在務農時堆起的腐葉土,或是公園、學校等地,也能看到落葉或倒塌的樹木集中在一處,這些地方都有很適合獨角仙幼蟲成長。在人類出現之前,不知道獨角仙都在什麼地方產卵,但現在我們仍舊能在樹洞裡堆積的落葉中,或是卡在河岸的樹幹底下,都能發現獨角仙幼蟲。過去的獨角仙,只能在這些偶然形成的場所產卵、成長,想必當時的數量應該比現在還少。

對我們來說,獨角仙並不是那麼陌生的昆蟲,但目前並無深入研究,因此還留下許多未知的謎團。雖然我研究獨角仙已經十年,但每當研究稍有進展,一定會相繼湧出新的疑問。獨角仙的生態是如此不可思議,就算我畢盡一生心血,或許也無法完全了解透徹。獨角仙就是這麼有趣的一種昆蟲。

聽獨角仙說故事_封面立體書 72dpi

《聽獨角仙說故事》
博客來 http://bit.ly/2VKmyda
誠    品 http://bit.ly/2Vf7TXQ
金石堂 http://bit.ly/2PMQ8cs

與森林邂逅

作者序|松浦陽次郎

距今半世紀前,東京都中心仍看得見原野,台地末端的坡道也看得見開鑿關東壤土層的紅土。我們小時候讀書,經常在放學時聚集在開鑿面下方,試著挖掘石器、土器等碎片。另一方面,當時的空氣汙染十分嚴重。即使是夏天,種在院子裡的苦楝也會出現大量還是綠色的落葉。我們這些小孩不僅早上得幫大人清掃,若新聞發布光化學煙霧警報,那一天就不能出去玩。

我們的老家不在鄉下,暑假沒有地方可以抓昆蟲,只能去學校游泳。游泳完,就去超級市場地下室開著超強冷氣的家電賣場,欣賞高中棒球比賽。不過我認為國小五年級的導師帶我們前往奧多摩山區的回憶,使我長大後決定從事現在的工作。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對植物的美、山的地形與景觀感到好奇,並進一步想要研究森林。這次我以森林的土壤為中心,說明最尖端的研究成果,還請各位賜教。

小時候,大人曾要我們這些小孩將隔壁空地挖出來的洞埋回去,當時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已經把所有的土埋回去了,洞還是有點凹凸呢?沒錯,因為原本生物在土壤裡創造了許多空隙。挖出來後少了空隙,埋回去時土壤自然就不夠了。

儘管過去教科書說凍原都是凍土,無法長出森林,但我曾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凍原目睹雄偉的森林。為什麼那裡能長出森林呢?二十五年來,我抱著疑問數次前往永久凍原。在科學的世界,只要解開一個疑問,就會浮現新的兩個、三個疑問。儘管人類尚未釐清所有事實,但我希望能與各位分享我發現新知時的樂趣。

森林的舞台_封面立體書 72dpi

《森林舞台的幕後》
博客來 http://bit.ly/2Ww02lu
誠    品 http://bit.ly/2Y8Zyln
金石堂 http://bit.ly/2VhZu5P

森林好戲上場囉

文|袁孝維(台大森林系教授、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人生如戲,我們在繁華的花花世界裡,唱作俱佳。森林裡也有一場戲,日日甦醒,迎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當我們漫步在森林中,享受蟲鳴鳥叫,讚嘆滿眼盈綠時,有沒有想過,在這一場饗宴中,台前光鮮亮麗主角的身後,如果沒有配搭得宜的幕後英雄,這些主角怎麼演得下去?它們的食物從何而來?棲身的環境如何維持能量與養分循環?甚至這些樹,如何能成為一片森林?

彎下身,呼吸泥土的香氣,抓一把土,摸摸它的質地,再用放大鏡,找找藏在裡面的無脊椎動物,想像還有多少你用肉眼看不見的細菌與真菌,正在辛勤分解森林中的有機物回歸大地,才得以滋養眾生。這些都是隱藏在森林幕後的功臣,雖然渺小,雖然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是它們卻是認真認份地在維繫一座森林。

森林,五個木,就是很多樹。大樹成群,常常讓我們有回到母親懷抱的安全感。聯合國預測在2050年,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會移棲居住在都市中。但是相反的,在摩肩擦踵、擁擠的人群裡,我們卻往往覺得更加疏離與孤單,因而許多人在都市裡生活感到憂鬱,不開心。最近很夯的「森林療癒」,就是鼓勵大家遠離都市,走進森林,重新建立與大自然的連結。科學研究顯示,在森林裡漫步會刺激大腦產生Alpha波,同時會啟動副交感神經,這些都是會讓我們有輕鬆愉悅的感覺。而森林裡的新鮮氧氣、芬多精、負離子等,也會增進身體裡面的自然殺手細胞,加強自體免疫力。所以,森林基本上就是一部促進健康的機器啊!

這一本繪圖,以優雅的畫風,淺顯易懂的筆觸,娓娓道來維繫森林好戲的幕後花絮,既有感性,更有知性。下一次,當你想遠離塵囂,漫步走進森林的故事裡,請你想起這一本書,請你彎身捧起一把土,細細體會盛宴背後仍有的澎湃華麗。

森林的舞台_封面立體書 72dpi

《森林舞台的幕後》
博客來 http://bit.ly/2Ww02lu
誠    品 http://bit.ly/2Y8Zyln
金石堂 http://bit.ly/2VhZu5P

大山的呼吸

文|地衣森林

當花朵落盡,朔果落地,葉片褪下綠意轉金黃,泛紅暈,最後優雅的旋轉飄落,回歸母體大地。經由這歲歲年年堆疊成的林床家園,厚實溫暖,也是萬物的家園,也承載著每一個生命的重量。在地衣森林裡,每逢落葉時節,我們總會帶孩子回到山林的課程。將深秋的金色訊息帶進教室裡。.我們身處的大地,經過億萬年的演化,所有過去的生命,落花落葉與落果,都在土壤裡化成為滋養,連結成下一個美麗生命。那就是土壤的力量。

在一回秋天的大山課程中,我們從林床的落葉層開始與孩子分享季節的美。

有時候我們與孩子分享的「美」,不一定是眼睛看得見的。當秋天的山看似開始進入葉片落儘,呈現一片蕭條的狀態時,其實也是大山重要的「進補期」,許多的能量來源都來自秋冬掉落於地面的花果葉,它們一同使大山開始進入新的循環與消化。

「秋天剛掉的完整新葉子是大肚皮,下面開始經過雨水的滲入與浸潤,有好幾層濕濕又碎碎的葉子,住在更下面的葉子,因為有蟲蟲的幫忙,又變成更細更小的葉子,到最後,他們就會一起變成細碎營養的土壤,歲歲年年,一層一層堆砌,消化,構成養分。一呼一吸,成為生命的能量。」  我們這樣與孩子邊觀察落葉層的葉子,邊分享著它們經過一整年的消化所產生的起伏。就像我們呼吸中的肚子,我們也帶著孩子「呼 吸」,想像與大山每一次的呼吸時,一同引領著生命持續的運行的過程。能夠這樣與大人小孩,分享關於土地的訊息,是地衣森林感到最幸福的事。
感謝這些美麗的大地記憶,
那是一份份 「美」的沃土,持續豐盛著我們的生命。

初次閱讀《森林舞台的幕後》這本書,有許多與我們課程的連結記憶就這樣被勾起。繪者輕盈溫柔的插圖以及細緻的自然物呈現搭配小巧的童真點綴,沈穩精準的文字敘述讓不同的視點角度,理解與看見更真實的大地樣貌。一頁一頁的緩緩堆砌著森林裡的變化,也像一葉一葉堆砌的落葉層,緩緩地堆疊著生命的力量。

從四季的變化帶到滋養大樹的土壤,落葉層裡的小生命們,以及每一粒土壤細膩的組成與搭配,真菌的菌絲的支援,再帶到養分,根系,與大樹的循環關係,接著又擴散到整座大山各個層次的森林,彼此的能量交替與轉換。最後作者提醒著我們,力量的土壤並非理所當然,森林需要多麼長時間穩定一切生命的網絡,而我們也是這網絡的其中一員。每個人都應該一起來守護森林的力量。太陽星辰月亮,連結著大地萬物與四季循環,他們的存在帶給地球無限的恩典。我們也許一輩子都看不見大山的身體裡那美麗的層次,但透過繪本的傳遞,讓孩子帶著一點點的想像,感受那奇妙的分解消化所凝聚的一切美好吧。希望孩子在看見落葉花果時也會想起,大山正與我們同在一起,與我們一起好好呼吸。陪著地球保持健康與平衡,也寧靜穩定的陪伴著我們。

將這本書,分享給所有的爸爸媽媽與孩子們,我們一起衷心的祝福大地的豐盛,也願腳下持續凝聚的飽滿的水份與累積億年的大地力量,能持續滋養著萬生萬物,也持續支持著我們的身心。

森林的舞台_封面立體書 72dpi

《森林舞台的幕後》
博客來 http://bit.ly/2Ww02lu
誠    品 http://bit.ly/2Y8Zyln
金石堂 http://bit.ly/2VhZu5P

科學,一場持續探尋的旅行

文|兒童文學作家 盧方方

我是一個閱讀過程很忙、很容易分心的讀者,有時我會一邊讀,一邊動手操作書裡面提到的趣事,有時我會大聲把故事唸唱出來,娛樂自己的耳朵,我發現用這樣的方法讀《生命都是圓柱體》非常適合。

第一次讀完本書後,我趕緊拿了三張A4紙做了一個小實驗。我把紙張分別折成三角柱、方形柱和圓柱體,三個柱體皆是中空,我想試試看哪種柱體能乘載最重的重量?實驗證明,當書籍一放上三角柱和方形柱,紙張立刻垮掉,唯獨圓柱體能擺上三本書(第四本加上來就倒了),雖然製作柱體的紙張材質會影響承重的能力,但很明顯的,在相同材質的情況下,圓柱體是最堅固的結構。然後,我又回頭栽進書裡,一遍又一遍唱起書中的文字,與其說是唱,應該說是用有節奏的拍子來唸文字,這些極具理性的科學解說文,讀來竟然充滿節奏感,倘若你手中有書,請一定要尋一種你喜歡的節奏來朗讀這些文字,你肯定會愛上,而這些問答之間的辯證也會更自然地進入你的思維,理解過程也會更加暢通。

《生命都是圓柱體》從扁扁的形狀和寬寬的面積開始,蝴蝶的翅膀、大象的耳朵、植物的葉片與花瓣都有其造型的獨特功能,這樣的起點很符合孩子觀察的視野,從最明顯可見的生物特徵作為思考的原點。接著,順理成章引發第二層問題「所有生物的身體都扁扁的嗎?」進一步觀察到人、蚯蚓、魚、貓和蝴蝶的身體都是圓柱體,不僅是動物,植物的樹根、樹幹、樹枝、葉脈也都是圓柱體,就連撐開昆蟲的翅膀與青蛙的蹼也都要仰賴圓柱形的支架。到了這裡,孩子對生命形體觀察有了一個通盤的整理,一首「圓柱體繪畫歌」成為第二階段驗證的總結,也和緩了這一階段緊湊的列舉節奏。第三層次進入是否有非圓柱體的生物——「有沒有什麼動物是球體呢」?當然有,但請翻開這本書來找答案。

關於《生命都是圓柱體》如果只是列舉項目那就太可惜了,我個人覺得最精采的部分則是解答生命需要以圓柱體型態存在的原因,不只是圓柱體最能承重最堅固,還因為生命構造與生存演化的需求。一層層的堆疊引導,示範完整的思考脈絡,帶著孩子經驗觀察、提問、驗證(找證據)、反例與找出成因等歷程,故事的結尾並非思考的結束,反而開啟下一個有趣的問題「圓圓的、軟軟的人類創造方方的、硬硬的物體⋯⋯」。因為,科學並非終點的結果,而是持續探尋的過程。

生命都是圓柱體_封面立體書_72dpi

《生命都是圓柱體》
博客來 http://bit.ly/2H2b0JS
誠    品 http://bit.ly/2UXZVgM
金石堂 http://bit.ly/2DR104i

什麼是生命與生命該有的形狀?

文|小人小學創辦人 扣扣老師 陳子倢

在孩子的視角裡,「形狀」與「顏色」是探索環境與生活中每個日常的一些歸類方法。這個是圓形、這個是正方形、這個跟這個一樣。你能想像在小孩的世界裡,或許冰淇淋的組成是一個圓形體放在一個圓柱體上。我們得訓練孩子們從小拉開眼睛、打開耳朵、結合超級想像力,從他們每天的生活圈、家、公園、學校、草地的草、魚缸的魚、我的身體….等等,學習在這些習以為常的日常中觀察。不斷的觀察、拆解、觀察、拆解、來認識這個世界。

有時候你會納悶,是這樣的嗎?是的,他們的視角跟你想的不一樣,可能很繁瑣更有趣的多!但當我們要教他們形狀與知識時?我們給他們的是孩子的語言?還是想要給他,我們通稱應該要有的「常識」。因著108課綱,2019是素養元年,小學生開始需要在「知識」、「能力」、「態度」三個層面裡學習,並要孩子學習運用知識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面對生命的態度。

「什麼是生命與生命該有的形狀?」

在讀完這本繪本後,我不斷反覆思索的問題。生命的形狀可以是一個框架、一個自由伸縮的形體、一個溫柔的彈性、一個生命從薄到厚實的累積。每個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透過日常的學習都在學習從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再從一個面、到一個立體。

生命的養成也從這些彎曲與彈性中長出了厚度。這樣的養成與素養的養成是需要父母從小在自然環境與生活環境中引導,慢慢積累成為孩子長大的養分。

生命都是圓柱體_封面立體書_72dpi

《生命都是圓柱體》
博客來 http://bit.ly/2H2b0JS
誠    品 http://bit.ly/2UXZVgM
金石堂 http://bit.ly/2DR104i

如此截然不同,卻又是如此的相似

文|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科學家估計,大約有870萬種生物,和我們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恐龍是我們的好幾倍大,細菌又是無法用肉眼觀察的渺小;鳥群在天上飛行,魚群在水裡悠遊。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來,牠們讓這顆星球活絡熱鬧了起來,遠比其他行星還要精采萬分。而且,這些生物的種類五花八門,還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演化、甚至變成全新的生物。

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兩種性質:「變異性」和「可變異性」。

「變異性」是指這些生物常常有共同的特徵,但是彼此之間又長得很不一樣。例如每個人都是人類,但是長相卻不同,很少一模一樣;又例如鳥類有羽毛,但是彼此之間又有不同的形狀和色彩。「可變異性」是指,這些多樣化的外觀,又會持續隨著時間而改變。

有趣的是,即使世界上的生物如此多樣,彼此之間卻還是存在著不少的共通點。這就是《生命都是圓柱體》想要分享給大家的訊息,原來,我們還地球上的許多生物之間,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卻又是如此的相似。

然而,在眾多生物當中,「人類」彷彿變成了超級生物,幾乎遍布世界各地,也早已大幅改變了地球,成為現今這個地質年代「人類世」的代表。人類也一向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居住在宇宙中心的萬物之靈。隨著科學的進展,哥白尼把地球從宇宙中心請出,達爾文將人類萬物之靈的皇冠摘下。人類才瞭解,自己只不過是眾多生物中的一份子。

這也是《生命都是圓柱體》書中所暗示的訊息,在地球上生存,最理想的策略就是那幾種,因此各種生物留下了相同的特徵。人類可以很特別,也可以很普通,不妨擁抱地球上的多元,探索生物之間的共通點。最後會發現,地球上的一切,就是一個互依互存、異中存同、同中存異的繽紛生命體。

生命都是圓柱體_封面立體書_72dpi

《生命都是圓柱體》
博客來 http://bit.ly/2H2b0JS
誠    品 http://bit.ly/2UXZVgM
金石堂 http://bit.ly/2DR104i

帶孩子一起思考的好書

文|劉怡伶(教育部閱讀推手)

這是一個資訊多元的時代,對於資訊來源與真假分辨真的是一大挑戰,如何在這些混亂的資訊中,取得正確與適合資訊真的需要大量的經驗去作判別。長久以來我們的教學偏重知識與技術,但在這些技能傳遞過程中,我們較少留時間給孩子進行思考的習慣,一直在找尋適合相關的教材,終於看見這本《一定是貓做的!》可愛的繪本。

這是一本充滿童趣的繪本,看完此書內心充滿期待與興奮,藉由主角的事事求真相的個性,輕易的引導大小讀者進入故事的情境中,從一隻老鼠的「昏厥」後引發一連串有趣的情節,整個故事的發展真實的反映我們現實生活裡,經常對於所有耳聞的事情,非常容易被各式各樣的傳播媒體所影響,當視覺與聽覺都接收到被刻意渲染的事件時,大腦經常就被外在情境認定的事實所矇蔽,輕易相信所有經過媒體刻意包裝的既定事實。因為,在我們成長的教育情境過程裡,並沒有培養對任何事件的習慣性地採取懷疑與探討,習慣性接收直接的訊息,不會再去追根究柢消息來源,以訛傳訛造成許多的令人咋舌與驚嚇的氛圍,這些都變成某種經過刻意包裝後,置入性的行銷「紛亂」,企圖影響人們看見事情的真相,如何讓自己不被這些資訊影響,做個有智慧的讀者將是這個世代的新功課。

成為閱讀教師之後一直都藉由各類型書籍與教學中,融入教學中能真正的教孩子學會,觀察、思考、懷疑、解答,這些都是要教給孩子面對生活中所有的挑戰,在即將上路的108課綱裡,其重要的精神就是「素養」,讓所有的學習能落實生活中,經由內化成為真正的能力,很感謝步步出版社的用心,藉由這本繪本的發行,讓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論某些議題時,就態度及觀點能有更多元的呈現,進行一場有意義的深入對談,釐清迷失與價值的澄清。

這真的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繪本,可以跨科進行延伸閱讀,運用在語文科、社會科及自然科等,都可以跟孩子進行一場充滿趣味的知識交流,趕快翻開這本可愛的繪本吧!期待各位師長們翻閱此書後,能跟自己與孩子們擁有美好的閱讀時光。

一定是貓做的立體書封-72dpi

《一定是貓做的!》
博客來 http://bit.ly/2YHV3j8
誠    品 http://bit.ly/2YHvMVZ
金石堂 http://bit.ly/2TN8NVN

到底誰是兇手?

文|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中小教師)

故事從從一個謎開始,受害人、遇害現場、證人們,還有偵探。兇手被習慣的指向貓咪,但,是真的是貓咪做的嗎?

這本書是好適合演戲、追問、思辨、讀書會的一本傑作,貓吃老鼠的固著和刻板印象,在幽默故事的展開中,跟著偵探鼠思考,學習怎麼理性的問問題、審視線索的正確性、全盤地看清狀況、經過思辨,人云亦云煙消雲散、以訛傳訛無影無蹤,最後可以下正確決定,而且,故事還有個可愛的轉折。

懶惰武斷的驟下結論是方便的,但過程中誤會迷思也會造成自己和他人不必要的傷害。可經由閱讀這樣的一本幽默小書,卻輕而易舉地以一個可愛故事教會了一切:「你是怎麼知道的?」(消息可靠來源)、「我有疑問,你真的確定……」(排除其他可能)、「你們說得對,爪痕確實是在牆上。」(事實現狀排除不實臆測)、「但你們能確定……嗎?」(加入其他可能性加以思考)、「也說不定不是這樣,只要有一點懷疑,就一定要展開調查,不必懷疑。」(根據證據說話)、「什麼情況都有可能,可能是……,可能是…..」(擴散思考猜想所有可能)、「要不斷提出疑問,要很確定才行……」(根據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精準)。你看,多麽精彩的一本小書!

「在不疑處存疑」,不管是學習、處事、媒體識讀甚至獨立思考,都是重要的態度和思考,學習概念的完整和辨析、網路的大量資訊、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都需要這樣的能力和素養。誠摯邀請您和孩子一同閱讀這樣一本可愛幽默的書,過程中學習思考的深入和多元,思辨和追根究柢,更有趣的是,後面還可以開心和孩子再當小小偵探,一起來查案外案:「乳酪,一定是貓咪吃掉的嗎?」,不僅可以重新練習一次思考過程,還可以增添許多閱讀的趣味!在此,誠心推薦這本有趣又與眾不同的繪本:《一定是貓做的!》

一定是貓做的立體書封-72dpi

《一定是貓做的!》
博客來 http://bit.ly/2YHV3j8
誠    品 http://bit.ly/2YHvMVZ
金石堂 http://bit.ly/2TN8NVN

讓我們一起學福爾摩斯找答案

文|邢小萍(臺北市永安國小校長)

什麼事一定是貓做的?吃老鼠?偷吃魚?但,大衛.卡利可不是這樣安排的喔!

一隻老鼠死了!他的朋友七嘴八舌的說:「一定是貓做的!」信誓旦旦的要貓咪進監牢!真的是一個經典又八股的開場白,但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從這本繪本的蝴蝶頁就開始暗藏許多玄機喔!這麼多不同的印記,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線索?大小朋友在閱讀時可要仔細觀察喔!

穿著黃色衣服的老鼠我直覺牠扮演起福爾摩斯,一身黃色長風衣,戴著帽子,極具權威的問話,看起來十分理性、謹慎,又充滿了懷疑,運用現代化的工具展開他的調查,「要不斷的提出疑問!」繪本的結局,真的是非常可愛的安排。想要知道這幾隻老鼠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絕對要去翻翻《一定是貓做的》!

作者大衛.卡利除了寫作、畫漫畫、辦畫展,同時他也撰寫劇本、參與舞台劇演出,並和朋友組成樂團,創作音樂……這些豐富的生活經驗,都成為他創作的來源。他的作品豐富多元,充滿趣味且富有人性,擅長以離奇和獨特的方式建構故事;寫作主題廣泛,有讓孩子從平凡的生活激發無限的想像力的故事也有以動人的詩句和獨特的幽默,述說關於生命的故事。這本《一定是貓做的》結合生活中的趣味和偵探推理小說的情節,也讓讀者產生一種互文性的語言特性,加上繪者瑪嘉莉.克拉佛雷非常具有童趣的繪畫風格,讓整本書在色彩和布局、構圖之間和文字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關聯,同時提供孩子許多想像的空間。

一定是貓做的嗎?要不停的質疑,要找出證據,要充滿好奇,我們一起學福爾摩斯找答案喔!

一定是貓做的立體書封-72dpi

《一定是貓做的!》
博客來 http://bit.ly/2YHV3j8
誠    品 http://bit.ly/2YHvMVZ
金石堂 http://bit.ly/2TN8NVN

培養判斷訊息真假的能力

文|李貞慧(兒童文學閱讀推廣人)

我被這本繪本的可愛畫風和有意思的題材給完全吸引了!題材是關於刑事案件的偵查與破案,這樣的題材在繪本中並不多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而懸疑的故事鋪陳方式,也讓人從頭到尾帶著懸念,迫不及待的想要一頁頁往下翻閱,想知道到底這個案子是誰做的呢?偵探鼠最後有破案嗎?

除了偵探鼠之外,其他三隻鼠都一口咬定案子是貓犯下的,但真的是貓嗎?他們有足夠的證據支撐這個論點嗎?他們有去查證嗎?在現今網路訊息氾濫的時代,我們非常需要培養去除人云亦云以及對事物既定刻板印象的能力。我們很容易帶著成見去看待周遭人事物,根深蒂固的成見容易阻礙我們對事物的進一步探究與對真相的了解,也極有可能在未經求證的情況下對人產生誤會或對事產生誤解,導致霸凌或指控事件在人與人的互動網絡世界中層出不窮,甚或造成當事人內心嚴重受創的悲劇,真的不可不慎啊。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判斷訊息是非真假的重要性,當接收到一個訊息或一個新聞事件時,我們應該如何去判別此訊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如何不被假新聞給混淆對人事物的認知,如何求證新聞的真偽,這些都是我們大人自身必須先具備的能力,唯有自身先具備了這樣的素養與能力,我們才能夠引導我們的孩子也成為一個不粗率以刻板印象妄加對事物下判斷的文明人。

 

一定是貓做的立體書封-72dpi

《一定是貓做的!》
博客來 http://bit.ly/2YHV3j8
誠    品 http://bit.ly/2YHvMVZ
金石堂 http://bit.ly/2TN8NVN

對數字展開美麗的想像

文|繪本星球212-7 藍依勤

聽到「數字書」,你的第一個感覺是什麼?可能會是枯燥?教學性高?很制式化?或者你可能反射性馬上背起那首「1什麼1,鉛筆1。2什麼2,鴨子2。3什麼3,蝴蝶3。4什麼4,帆船4。5什麼5,鉤鉤5。」的數字歌?如果你預期《數字王國》也只是一本設計來教導小小孩關於數字認知概念的書,那你可就錯了。

0是一只試圖站好的雞蛋,1舉著世界上最小的旗子,4是反坐的椅子,8是沙子玩著時間遊戲的漏斗,你曾經這樣「看過」數字嗎?作者賦予數字與我們熟悉的鉛筆1、帆船4、眼鏡8等截然不同的形象,讓人驚喜同樣的符號竟有另一番奇思異想。

學著站好的0讓我想到端午節的立蛋,要將一只雞蛋穩妥立起,還真不是易事。而「0」看似沒有,空無一物,卻似乎又是一切的開始,難怪神話會有這樣的起頭:整個宇宙就好像一隻大雞蛋般渾沌……鴨子2則被作者幽了一默,他帶著一點正氣凜然的味道提醒老是醜小鴨、醜小鴨叫著的讀者們:鴨子長相各有千秋,怎能一竿子打翻一群鴨?何況就算醜也有醜的姿態跟味道呀。

反坐的椅子形成了「4」的模樣,彷彿邀請讀者想想這個哲學問題:為什麼要反著坐呢?或許想任性地學習蝙蝠,看看顛倒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吧?有五個指套的手套究竟住了哪些神祕居民?兩隻毛毛蟲是其中之二嗎?如果是,剩下的三個居民又會是誰?還是牠們只是路過好奇誰住在手套裡面?白雪公主跟七小矮人同台登場詮釋「7」,手裡拿著蘋果的白雪公主表情卻不甚甜美溫柔,反倒帶點陰沉的氣息,讓人不禁懷疑:那該不會是假扮成白雪公主的巫婆?矇著眼的小矮人尋找的,是不是毒蘋果呀(矇著眼找蘋果還讓人聯想到日本的打西瓜遊戲)?

除了這些別具創意的幽默,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就是並不直接提及數學,但又數學味十足!像是點點星光連成的「3」,正與三顆星星一同照拂著沉入夢境的眠者,掛在樹梢旁的彎彎弦月,正巧也形成了一個「3」。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呈現「6」的方式:3個劍客在水邊的倒影!看到這一頁時,心裡不禁為這樣的設計喝采;因為不僅自然地表現出兩個3等於6,還將「對稱」也巧妙地穿插其中,包括山丘以及隆起的6都有對稱的倒影。這些手法似乎訴說著數學在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概念,只要多留心一點點,就可以發現跟數學相關的事事物物都在微笑招手呢。

另外一個數學味是藏在左邊頁面的「數量」與「數名」,這是什麼意思呢?數名指的是「一、二、三、四、五…」等名稱,不同的數名代表不同的數量,數字指的則是「1、2、3、4、5…」這樣的符號。在學習數概念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接觸並掌握「數量」、「數名」與「數字」的聯結,慢慢知道1(一)代表一個。在左邊的頁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支旗子、兩隻鴨子(以及兩個模糊的倒影「2」)、三顆星星、四隻蝙蝠、五隻小雞……如果是陪著孩子共讀,可以邀請孩子找找看這樣的小趣味,讓數量、數名與數字的聯結像好玩的遊戲一般。

伊索爾的筆觸透露出一種近似孩子想快速抓住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每一頁的文字不多,但輕聲唸讀,會覺得像是在唸一首首小詩。邀請你來讀這本《數字王國》,一同開展對數字的美麗想像吧。

立體書封小檔

《數字王國》

面對世界時,該如何說一個自己的故事?

文|來自海線、剽悍的Ballboss

「我到底是誰?」回到這個創作萌芽的旅英期間,竟然正是倫敦這個和大甲長的一點也不一樣的地方,以及匯流在那裡的各國文化與族群,刺激著我從頭檢視成長過程的每一段旅程。很自然地,這個把我長成今天樣子的故鄉便成為這段探索的第一站。

大甲人跟媽祖之間的關係很有趣,好像一年四時的生活都跟媽祖有關。我常對外地人形容大甲像是個政教合一的小鎮,對於鎮上的大小事,媽祖的意見總舉足輕重。而大甲人更像是用了整年的時間在直接或間接準備著媽祖出城進香的活動。然而,除了進香時的人聲鼎沸,這城平時是什麼樣貌?城裡的人都在幹嘛?是什麼樣的力量凝聚著城裡的人,在他們痛苦時提供慰藉?對媽祖的信仰可以解釋很多大甲今日樣貌的原由。

在正式下筆之前,我發現我們向來比較了解的,是它身為一個信仰的由來、傳說、儀典知識與觀光價值。但臺灣的媽祖文化中卻不常看到由當代的個人情感經驗出發,去闡述媽祖對今日常民生活刻畫的書籍。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我試著很忠實的重現某種這個小鎮的日常片段。例如:媽祖在這本書裡通篇都沒有以具體形象出現,但你卻能在每個畫面跟事件裡感覺到她,這便是許多大甲人的生活,也是我對故鄉能做的最寫實的描繪。

對我來說,生活的記憶便是最好的文化載體。選擇以插畫創作本書的目的,便是希望用易於傳達、閱讀的方式承載我們獨特的文化累積。期待有一天,在世界彼端的各個角落,不管什麼國家、信仰、背景的讀者都能藉著書中人、神、小鎮趣味的共處方式,認識這個特別的地方,也藉此得到某種解讀臺灣文化的引子。

出大甲城封面立體-72

《出大甲城》

博客來 http://bit.ly/2OoZQ4d
誠    品 http://bit.ly/2OojQnk
金石堂 http://bit.ly/2HGo5KA

收起向外的刺,往內心扎出的故事

文|知名插畫家 洪添賢

已經忘記第一次是在什麼場合見到Ballboss了,但是對於第一次談話卻非常印象深刻。與Ballboss的講話之中,他總是帶著一點頑皮的、幽默的口吻甚至是有點尻洗的,來講一件實際上很嚴肅的社會事件,後來也常常被他在臉書上發文惹得發笑,但笑著笑著就哭了的狀況卻是常常發生。而這樣的形象也一直反映在他的創作上。

Ballboss本身是劇場導演又是插畫藝術家,雖然他總是戲謔的講述他本來想是去英國學習動畫不小心變成插畫家的過程;或分享他在導戲時候遇到各種趣(怪)事;或是他在跟業主或政府單位豐富(詭異)的合作經驗;這些橫向發展看似不相干事情,其實卻是成就一位插畫工作者所必須的養分,也就是對任何事情都保持興趣熱情與雜食性,只有這樣才有本事把一件事情挖掘得夠深。例如:他畫了針頭先生,之後竟然在勤美誠品外面真的開起了理髮廳(還真的能理髮)。之後開了不動產公司,賣起插畫的房子,而且居然是由街友來鑑定房子的價錢,十足諷刺卻又直指房子與家這件事情的核心。

原本想說他大概會一直這樣,有如八爪章魚在各領域都參上一腳,也默默的在土地上深深扎根。除了用畫筆記錄下朋友家的模樣入圍了2019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我想這本《出大甲城》大概是就是深入土地的成果之一。他收起那些在創作中微帶刺的語氣,緩緩的敘述對於他生長的這片土地的情感,透過略帶鈍拙的水墨畫風,剛剛好把媽祖遶境這件事情溫柔收在一個焦距外,不是喧囂不是擠迫,是各種軟軟甜甜的視角。後來我才知道他發心畫這本書時候,人正在地球的另一端,我便立刻明白了,原來他收起的那些不往外張揚的細刺,在畫這本繪本的時候,正往內心扎著呢。

出大甲城封面立體-72

《出大甲城》

博客來 http://bit.ly/2OoZQ4d
誠    品 http://bit.ly/2OojQnk
金石堂 http://bit.ly/2HGo5KA

認識自己從認識自己的文化開始

文|作家、繪本評論家 賴嘉綾

期待這本書已久,就算不曾到過大甲見過這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的人,讀完真的就想行動了。沒錯!我帶著這本書正在準備到大甲的路上。但這不是宣教,這是作者介紹我們認識他這一生最重要的地方的方式。

打開書,對於一開始從飛機視窗望出去的感受,就像每次搭乘飛機離開台灣或是回到台灣的觸動:我們的家鄉是這樣的,不同視角帶給我們不同的觀感;以往在平面時遇到的多是混亂的交通和不善解碼的人事,但距離拉遠之後,又是滿滿的溫暖鄉情;居住在這裡時的不以為意,一旦離開後又是多愁善感。這樣不斷的往前望去又回頭審視自己時,總會重新省思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來自什麼地方?作者從自己最初的根開始刨起,這位大甲「少年ㄟ」帶著勇氣以獨特的筆觸寫畫下家鄉。

他不是多愁,是多角度觀看的善感,他用層層撥取的方式轉述人與人、人與信仰的關係。讓我們先躲在供桌下看起,這是孩子的角度,在耳濡目染中懂得虔誠;然後介紹我們認識千里眼與順風耳,他們是媽祖的助理,又以異於常人的造型出現;接著海上女神緩緩乘著海浪登場。住在海邊的居民特別能體會大自然的多變無常,與身為人類的渺小無能。媽祖帶給人們希望與平安,一直守護著這個小城。來到這幅俯瞰大甲城的跨頁時,宛如媽祖從天上看著這個需要她守護的家園。

這些重要的背景介紹後,開始了作者自己的成長經驗:鄰居、同學、長輩;求籤、對話、保佑!這也是所有大甲孩子的成長經驗,長大後才發現長輩們所傳承的祈求是善良單純,多半都為了家人的平安健康;而在媽祖之前,我們的確懵懂無知,她洞悉的不只是我們告訴她的,還有我們心裡連自己都不知道或是不敢說的。每個人因為有她善解人意的保庇,出門處處安心無慌。

作者的家鄉大甲城,這個因信仰而成為台灣重鎮的地方,仿佛多一字少一字都無法代表對她的敬意。進入大甲媽祖的網站有頗具條理的指引,告訴大家要以什麼樣的心情、服裝、飲食、行為隨媽祖旅行。就在這個紛紛時節,期待這本書代表媽祖的心意出國旅行,傳達更多的平安給海上的難民。

 

出大甲城封面立體-72

《出大甲城》

博客來 http://bit.ly/2OoZQ4d
誠    品 http://bit.ly/2OojQnk
金石堂 http://bit.ly/2HGo5KA

讀《蜜糖與細雨食譜》 心得

文|靜修女中高二慈 郭晏綺

老師介紹一本書給我們,很有趣。這本書反應了我們的各種心裡情緒,運用新奇有趣的方式描述它們,也讓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去了解、重新去認識它們。作者也善用轉化修辭將每個情緒擬人擬物化,讓我們更加深層的理解,以類似的觀點去將這些看不見的東西變得容易理解,每看一段總會發自內心的微笑,或許這也是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

其中在書裡有幾個觀點我深感認同,如同書中所提及「自制力」是一個人天生就擁有的東西,除非我們自己將它斬草除根,否則他會一輩子都住在我們的身體裡,在我們需要他時給我們一臂之力,協助我們完成事情。一個人的自制力確實重要,在處裡任何事情時很多人都輸在惰性,而我們人天生的惰性往往成為絆腳石,這時才顯得自制力的重要,它的存在能帶領我們避開各種誘惑。然而自制力強的人通常也都能比較差的人更快完成一件事情,將事情處理的更完整,似乎也較成功。

恐懼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它雖然顯得我們變得膽小,卻也是保護我們的一個侍衛,有時後我們會因為恐懼一件事情而不去做它,卻意外發現其實裡頭淺藏著危險而保住了自己。對我來說恐懼亦是一面鏡子,它能照出我們缺少什麼,讓我們知道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們不敢前近;它是上天為我們帶來的禮物,燈塔般帶領我們往更好的方向邁進,陶冶自己的不足之處;它使我們更明確自己缺失的是什麼而會想辦法去補足那個缺口。恐懼其實是個脆弱的存在,只要我們能勇敢的去突破它,便能嚐到那名為勇氣的香甜滋味。

人的一生時時刻刻都充滿著喜怒哀樂,每個情緒都有他們的特色和位置,也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個存在。我很喜歡作者描寫得方式,適當的添加故事使得文章更加生動,好像他們都活過來了一樣。

快樂讓我們感覺到世界的美好,這個平凡的存在讓我們體會到幸福的感覺,一件簡單的小事、一個溫暖的微笑、一雙溫柔的雙手,甚至是一杯甘甜的茶,都能讓人享受到單純的快樂,只要自己願意,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快樂的原因。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一個人若要快樂,那將會是誰也阻止不了的。

然而怒氣也常常為繞在我們之中,書中形容怒火是一叢會變大的火苗,我覺得特別貼切,若我們一直往死裡鑽,只會讓火勢更大,導致火山噴發而一發不可收拾。書裡也有提到該怎麼讓自己冷靜,我想我會選「數腳趾」來讓自己的怒氣消掉,時間能減緩情緒,轉移注意力也是方法之一,我會藉著其它事情來淡忘,去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紛爭。

作者告訴我們悲傷的存在是因為我們動物,特別是人類的內心非常適合他們居住,而讓他們定居了。確實人是感性的動物,感情豐富的我們也才會創造了這樣的一個文明社會。淚腺發達的我們,從出生那剎那便是用哭泣來開起我們的一生,悲傷並沒有不好,它也是宣洩情緒的方式之一、更是表達意思的工具。在腦筋急轉彎裡,女主角在最後也是因為悲傷來讓她的父母明白她的想法,而為故事畫下美好的結局。但我們也不能一直陷在悲傷裡,久了不但會影響自己的心靈發展,也可能造成身邊親朋好友的擔憂。

除了情緒,作者也分享了自己對人的本性和與生俱來的特質的看法。譬如忌妒、驕傲、尊重、有善和自私等等,作者運用寓言和轉化的方式來解釋他們,這樣的方法讓原本會枯燥的內容顯得活潑了起來。有關這本食譜我品出了一道道酸甜苦辣,它小巧可愛,卻也蘊含了人生都會碰到的各種心情,綜合著這些味道,才會使這道被譽為人生的菜更豐富精采。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EdHlLa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蜜糖與細雨食譜》讀後感  

文|靜修女中高二慈班 張詠婷

透過班導師的導讀,這本書讓我覺得很驚奇,顛覆以往我對繪本的印象,以前看的繪本類型都是少少的字,圖片蘊藏許多寓意,而這本《蜜糖與細雨食譜》每一個小章節中都有一、兩段文字,每一篇不只圖有寓意,文字也有隱藏著大道理。

整本書總共有二十五篇,其中四篇有關情緒和價值觀的解說。在二十五篇的情緒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對「恐懼」的敘述。特別有趣的是它把恐懼比喻成一個人,以恐懼的角度去剖析恐懼,然後又從人的角度去解讀恐懼,以這兩個不同的視角穿插著描繪恐懼。舉例來說,一開始,它寫「恐懼把自己藏起來,因為它很膽小」,這個即是以他人的角度去描述擬人化的「恐懼」這個人,然後又寫「你連自己有沒有恐懼都不知道」,這個便是用人的角度去寫「恐懼」這個情緒,之後作者不斷用這兩種角度穿插的寫。接著就擬出讓恐懼消除的食譜,最後他配合著食譜畫圖。

這樣的一篇故事,相當有趣又豐富,而我之所以特別喜愛「恐懼」這篇,是因為我這個人特別容易害怕、恐懼,所以當我看完這一篇,不僅了解恐懼從何而來,更明白如何不要恐懼。

整本書,除了類似描述的內容,更有四個關於情緒與價值觀的解說,比如:情緒避難所、情緒的房子等。

在情緒避難所中,我最喜歡的是翅膀,因為他可以把糟糕的情緒帶走;在情緒的房子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謊言的房子­­­—水晶宮殿,因為一個負面的價值觀,卻住在這麼華麗的地方,其實作者要表達的是,謊言往往包裝是華麗的,但卻很容易看破!

這本書我很喜歡,它除了把情緒和價值觀人性化讓我們更了解他們以外,它還把情緒和價值觀物性化,把他們變成一道道的菜,用食譜的方式呈現,讓我更清楚的知道如何去得到這些好的情緒和價值觀,或是去消除那些不好的情緒和價值觀,最後,它把生命比做成一道菜,讓我們去細細品嘗它。

我從這本書得到了很多很多新的觀念,真心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Mt6PYV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情緒廚房—《蜜糖與細雨食譜》讀後感

文|靜修女中高二慈 林聲霓

喜怒哀樂如飯店主廚,料理著我們的情緒過著每一天;而在這熱鬧的廚房裏頭,還有自信、罪惡與尊重等等,諸如此類可愛的副手。這些情緒廚子們總是忙上忙下,有時甚至忙到直接主宰了身為「老闆」的我們本身。

班導師為我們導讀的「細雨與蜜糖食譜」這本書即在教我們,如何不被各種情緒這些可愛的副手佔領,試著做自己的主人,調出自己的味道。

到底該怎麼做才怎麼獲得自制力?「你必須用盔甲和薄荷沖泡茶汁,然後尋找流星的根,煮熟它;想培養耐心嗎?把四顆「沒關係」樹的果實打成汁,冰鎮過後,心平氣和地用一生去啜飲它。」這樣俏皮怪誕的食譜,卻貼切十分。盔甲阻擋外來的誘惑;抓住流星的根,就是為了找尋夢想而產生了不顧一切的力量。盔甲+抓住流星的根=自制力。耐心,是在種種忍耐之後,似甜非甜的飽滿果實,當然,是要用一生去慢慢品嘗它,否則不懂其珍貴之處。

這些食譜其實並非真的要讀者尋些天馬行空的東西,只是作者以俏皮童稚的筆調,用看起來溫和柔軟的方法,在人們受情緒所困時,這種溫柔洽洽易於消化,又不彆扭,十分有意趣。

我想起第一次做菜時,好驚奇為何用同樣的食材,做出來的味道卻與母親的大不相同?!母親只是勾起嘴角輕聲說:多練習吧!記得當時的我氣呼呼地出了廚房。調味不同,經歷不同,怎會有相同的結果?繪本是面鏡子,映著讀者最真實的想法,因此,同樣一幅畫,加上一段簡要的文字,它可以有千千萬萬種解釋。這正是繪本令人著迷的地方。

本書將各種情緒分門別類,目錄中列了25種情緒,我認為其實是26種,那就是還有一分「想像力」。這整本書都是想像力。從你喃喃念起書名的一剎,就已經踏上了幻想的旅程,就同我們剛出生一樣,想像力伴著我們降生於世,只是歲月承重的步伐不停地消磨它,如果真讓它消逝殆盡,那我們彼此都成了一棟定型的固體。當你真的走累了,不妨試試離開地面,或許這本書就是帶你展翅高飛的那雙翅膀。

總而言之,試著親自下廚吧!別讓那些不值得為她、他、牠、它的小事而喜怒哀樂懼地晃蕩你的情緒。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EdHlLa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專屬我的濃湯之祕方

文|附大附中繪本社 楊錫弘

人生是何物?是如同虹彩般五彩繽紛的絲線交織而成的綢緞?是地圖上縱橫交錯、各奔東西的道路?亦或者是經過漫漫下午細細煨煮而成的濃湯?而在閱讀完《蜜糖與細雨食譜》一書後,我已尋得專屬於我的濃湯之秘方。

一、快樂:想獲得愉快之感並不難,睜開雙眼遙望日落艷紅的夕陽;張開耳朵聆聽花園裡鳥與蟲此起彼落的鳴唱;或者,細細品味剛出爐、熱騰騰的麵包。不需要設立迫切完成的目標,更不需要汲汲營營追求龐大的利益,真正的快樂的秘訣在於獨自且專注地享受當下。

二、幸福:想要獲得幸福感有幾點要訣,首先,處理煩人、令人倍感焦慮的事務時,盡可能用輕鬆、樂觀的態度面對。再者,和他人相處時,互相保留一點空間,別因為芝麻蒜皮的小事彼此僵持不下傷了和氣,壞了情意。最後,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和別人共享生活的同時,別忘了自己要活得快樂,提升自身活的品質。

三、尊重: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必修的人生課題。除了禮貌的與他人互動,還需要適時控制自身情緒,適時的謙虛及內斂,並充分接納與包容歧見。在尊重他人時,也別忘記尊重自己,傾聽意見之餘,也可以適當發表看法。

人生是一鍋需要經過時間燉煮而成的濃湯,但需要透過各種情緒彼此碰撞、調和,在湯中加以調味,成就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絕佳風味。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EdHlLa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一本書解放了靈魂的自由

文|蔡南昇(薄霧書店店長)

還能記得初次感到快樂或悲傷的時刻嗎?

我想我們都遺忘了那些最初的感受,但我相信大家都還記得生命中那些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情緒反應。

情緒是種抽象的感受,你無法以具體的描述去完整指出情緒的形狀、溫度與範圍,它是一團混沌的感知。即使我們可以與人分享感受,卻很難奢求他人可以完全同理自己的心情,也因為如此,處理情緒大多只能獨自消化。如何替感受找到適當的地方安放與解脫,也成為現代人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

然而情緒難以被捉摸控制,它通常是基於本能與過去應對的經驗而抒發,有些人感到難過便哭泣,高興與非常快樂之間,對某些人來說只是笑容程度的差異。感受是會日漸麻痺的,我們都忘了情緒其實有很細緻的層次可以被探究。

這本書以特別的描寫手法,將我們日常感受轉化成一道道情緒的食譜;當然,這些並不是真的可以食用的料理,而是以一種童真遊戲式、如詩般的語言重新體會情緒的樣貌。

由於個體感性的能力不同、感受情緒的層次也有程度的差異,你要怎麼告訴大家,難過與悲傷是有區別的?又怎麼跟他們說明有些感覺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在意?其實是很難的。

我們或許可以照著書裡提醒,試著想像笑容是古老的植物,而凶狠是頭野獸;帶著情緒去不同的地方旅行,也許是沙灘、也或者是外星球,讓恨不小心從脫線的口袋中掉落……當我們被以特別的說法感受情緒時,對閱讀的過程就產生了種種新奇的體驗,我們就會像是重新發現了自己。

這不僅對孩子對自己感受的養成是重要的,對情感漸漸麻痺已久的成年人來說,這書雖然沒有提供具體的現實方法,像是告訴我們遇到痛苦的狀況,該如何尋求醫生幫助,甚至服用藥物或大吃大喝讓自己身體心理達到平衡的狀態。而可貴的是,它提醒了我們「感受」是有機、流動的,透過細緻的覺察它的狀態、對自己產生的影響與意義,提供了我們重新認識心靈世界的方式與練習,最後我們會得到讓情緒釋放、自由的鑰匙。

讓我們開始這趟想像的旅程吧。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EdHlLa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情緒是好玩的

文|馬尼尼為(詩人、繪本作家)

這是一本教你把情緒都煮來吃食譜,卻又不完全是。

它的好處是可以多次閱讀、多次翻閱,不必急著看完,一天讀一種情緒。

它不是真的解藥,更多是把「情緒」轉化成「玩意」,例如你要是恨一個人,可以去穿一件有九個口袋的衣服,其中一個是要破洞的,一個不小心你就會把那恨弄丟了。

或對驕傲的描述是,臉上的眼睛鼻子耳朵都掉了,只剩下嘴巴,沒有了嗅覺和視覺的嘴巴,吃什麽都不對。

這不是一本真的食譜,若你把它當真也會很痛苦。

若你是超級務實的人,剛開始閱讀本書會有點不習慣,一旦你把框架丟掉了,才能享受箇中滋味。

你還可以獲得一些「藝術」的想法,例如:製作果醬,然後抹在一片叫聲上面食用,用以克服恐懼。實不實用很難說,因為你知道繪本主要不是拿來「實用」,我們可以用「玩」的方式混過去。會「玩」比會「實用」重要──如文學家、藝術家木心說的:「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EdHlLa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蜜糖與細雨,不完美的好滋味

文|丁郁芙(「心理師想跟你說」粉絲團團主/ 臨床心理師)

翻開這本像是雜學筆記一般的書,你可以看見色彩綺麗的圖鑑,如小火柴盒般排排站著;有素描與拼貼,有顏料及手寫,在各種複合媒材與文字的互動中,彷彿置身於童話與現實的交界。

更奇幻的是,它居然還是一本食譜。

為了好好讀上這本詩一般的食譜,你必須用顯微鏡,見識一下心中的味蕾是如何被生活點滴堆疊而成;你必須讓所有的經驗如其所是,而暫時不以「悲傷」、「憤怒」、「喜悅」這些標籤定義它們;你必須學會將自己判斷是非的濾鏡調到最小,讓心底孩童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像是會開出花兒來一樣。

為了好好烹調出書中的料理,你必須允許自己做一些傻傻的事,並且樂在其中;你必須找到以自己為度的鍋與秤,掂出精準的劑量,親手攪拌均勻,在每個不同的時刻都舀起一匙試試味道。

取得食材可說是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一項了。

為了慢慢熬煮出散發著熱氣,咕嘟嘟作響著的那鍋未知,你必須鼓足勇氣,迎接各種美好或不美好的冒險。闖關後,你將獲得各式各樣的情緒,作為料理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些情緒,請好好珍惜它們,相信它們擁有滋補你的養分;也得信任自己有足夠的涵容和免疫力,讓各種情緒在我們裡頭得以如實展現,原汁原味,沒有壓抑、亦無美化。

一步一步來,隨著廚藝慢慢提昇,最終,我們或許可以越來越靠近希望與自由。

這是一桌你無法與他人共享的宴席。留著獨自品嚐,配點小酒,好像也挺不錯的。酸甜苦辣,如同人生般不完美,但保證風味十足。

祝福你在任何有需要的時候,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味。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EdHlLa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細雨和蜜糖都是親吻

文|張西(90後新生代作家)

夏娃是情緒的伴侶吧,第一次讀到她的句子的時候我便冒出了這樣的念頭。怎麼她都知道情緒從哪裡來的。我指的不是促發情緒的事件,而是指宇宙的某處,也許星星的根部,也許一個山洞裡左邊的那條路,也許是自己的手臂受傷的地方。

記得某次低潮而自己未能緩解的時刻,我忍不住向一個長輩求助,電話中我不斷地訴說那些他者向我投遞的不實指控與一些明顯的惡意,記得她在安撫我之後,說了這麼一席話:「越長大越要學會不讓別人的話語毫無遮蔽地朝自己衝撞過來,對方說的任何一句話,妳都是有能力屏蔽的,要學著以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習得的理性與判斷力,去軟化那些惡意衝擊的力道,若妳和那些話語不屬於同個場域,那些話語便不屬於妳。要記得,我們永遠有能力保護自己,只有我們允許的時候,別人才能傷害我們。」

讀夏娃的句子讓我想起這通電話,夏娃就像在自己的面前給情緒築了通道,有些情緒會被擋在外頭、或是藏在自己內心深處,而有些會咕嚕地大方向他人傳遞、或是自己正親切地接收。人們總是感嘆地說起「不想要自己變得複雜、不想要失去單純」等等,但夏娃用單純地眼光直視著人心裡最複雜的部分:情緒(或是說心態),這正是夏娃的書寫迷人的地方,可以從中看見自己被她赤裸裸的看穿,然後又被她孩子般的安撫——沒事的噢,你可以試著這麼做,沒事的。

曾有個老師問過我:「在妳感到痛苦、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是什麼樣的系統支撐著妳呢(老師當時使用了support system這組詞彙)?」當時我支吾其詞,日常生活好像就不過如此,偶爾哭偶爾笑,偶爾生氣偶爾又感到幸福快樂。我覺得夏娃的support system大概就是她那淘氣卻細膩的眼光,敏銳的揪出情緒,以此爬梳和不斷調整對待自己的方式。實在太喜歡了,想要一讀再讀的喜歡、知道自己未來看了一定會有不同想法的喜歡。

所以最後附上幾段我非常喜歡的段落(實在忍不住),這不是要一本一次性讀完的書,那太可惜了。它值得被放在書架唾手可得的地方,時時陪自己一起調劑出一些神祕的只屬於自己的配方,宛如在生命偌大而複雜地圖中找到一點點方向,像是跟著有細雨或蜜糖的地方,願望不是毫髮無傷的保護自己,而是體驗和認識來自四面八方、又或是自己內心某個小角落的情緒。它和自己一樣重要,所以必須知道如何善待它,以善待自己。

那些刺痛的、渺小的或骯髒或潔白的心緒,勾勒著靈魂,讓自己保有人的形狀,人的嗔癡愛恨。是多麽誠實。

獲得耐心的食譜:既然你最好還是等待,可以「 趁現在」喝一杯飯前酒,把頭伸到窗外,享受沿路風景、尋找朋友、戀愛、生幾個孩子,或者什麼都不要,就這樣老去。

自私:一段時間以後,你的裡面會累積太多東西,而沒有空間可以容納人。最後你要在心中開一個洞,讓它們離去。這時,自私顯得完美,因為除了自己以外,你再也裝不下別人。現在你擁有了一切,但你要知道,你是用一顆千瘡百孔的心來盛裝這一切。

尊重:從有人把尊重找出來開始,我們見識到大家可以共同生活。

唇,位於人類嘴巴外面,提供一種珍饈:吻。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EdHlLa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享受雨滴蜜汁淚水微笑的食譜

譯者序|李家蘭

那天,我收到翻譯邀約,小編說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翻成中文不知道能不能保持「原味」。打開原文檔案一看,果然不一般,這是詩?是詞?散文?還是食譜?人生能夠一勺一勺的被吃掉,勇敢的臉頰對著蛋糕說:「不可以!你不可以打我!」。內容很奇特,乍看之下仿佛沒有邏輯,瘋狂至極,但隱約之間又覺得彷彿有點道理。

作者的名字也很有趣,Eva Manzano,第一個字母若不是大寫,我會翻譯成「夏娃-蘋果樹」。不只要蘋果還要整顆樹的夏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鬼靈精?

這是一本教人享受雨滴蜜汁淚水微笑的食譜,作者像那位有點癡、有點怪、有點可愛又有點厲害的芽菜教授。哪怕是反應最慢的奈威‧隆巴頓,被她教了以後,也會變成比哈利波特還強的狠角色,能一劍毀掉大魔頭。

這完全不像大人看的心靈補品,不說教,不論規範,沒有應該,也沒有統計。說不定這是一本18禁的書,但是要往上禁,不是往下禁,因為內容是用赤子文法寫出來的,太成熟的人恐怕看不懂。

夏娃用稚子的角度去思考,坐在許多成人都已遺忘的角落觀望世界;然後她邀請小小讀者坐到她身邊,跟她一起去體驗這個因為不完美而奇妙的世界。

然而接觸世界不代表往外看,有的時候往內看反而可以見到更多,因為我們的情緒引導我們的感覺,可以決定我們的世界。

這本食譜烹製情緒,幫心情調味,給生活加菜。書中提到各種情緒,包括情緒的來源,它們喜歡窩藏的地方,它們喜歡表達的方式,還有它們在我們身上占據的位置。

食譜當然有步驟,但是這是一種悠閒的步調,只有讀者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要慢,什麼時候要快,全然自由。因此這是一本危險的書,兒童與生俱來的感性在懂事的過程中慢慢被磨掉,但是這本書卻要重新激發這些知覺。

夏娃的食譜要從感知訓練達到感性熟練,幫助我們遠離「知道該做什麼」,接近「知道想做什麼」。

蜜糖與細雨食譜立體書72dpi

《蜜糖與細雨食譜: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博客來 http://bit.ly/2GWJWfp
誠    品 http://bit.ly/2EdHlLa
金石堂 http://bit.ly/2NgXMKY

從小雷龍1到小雷龍2.0— 一則翻新我們想像的活力、一則柔軟我們待人的初心

繪本,生活練習|劉亞菲

從《騎著恐龍去上學》到《騎著恐龍去圖書館》,小雷龍仍然是個體形龐大卻楚楚可憐、力大無窮但難以節制的大傢伙。橫跨十年的創作,小雷龍一樣會一個不小心破壞了馬路和建築物、也會一個不小心就被警察開罰單,這樣天真無邪的重蹈覆轍,像極了年幼稚氣的孩子,善良可愛,但自我管理能力尚未成熟,那麼令人傷腦筋,卻也那麼讓人喜愛。

在《騎著恐龍去上學》裡,孩子是小雷龍的陪伴者,在小雷龍闖禍後,他們靜靜守候著,安慰他、陪伴他;到了《騎著恐龍去圖書館》,內心與身形反差極大的小雷龍,臉上依然稚氣橫生,開心的時候張嘴大笑、生氣的時候衝動不羈、委曲的時候淚眼汪汪,但故事裡的孩子們不一樣了,他們除了陪伴,還能夠在小雷龍受到責難時仗義直言,為小雷龍求情說理,個個勇敢表述,十足小英雄的勇氣與模樣,他們都是小雷龍的守護者,守護著純真可愛的小雷龍,如同大人保護孩子一般。

9789579380591_b4

因為已經不存在,恐龍的不可親給了我們無限想像的空間;因為高大強壯以及長長的脖子與尾巴,小雷龍的體形可任意創造天馬行空的功用。於是在作者劉思源的筆下,小雷龍復活於故事劇情中,巨大的身形並無造成他與小朋友的隔閡,反而發揮他的特殊專長,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作者也形塑了小雷龍天真浪漫的形象,雖然壯碩高大,內心卻柔軟脆弱。配合林小杯的畫筆,小雷龍在《騎著恐龍去圖書館》裡,個性更加鮮明活潑,不論喜與怒、委曲或得意,我們在畫面中看到了表情靈動、姿態多變的小雷龍,他像極了孩子的大寵物,讓書裡書外的孩子們不由得萌發保護小雷龍的正義之情。

9789579380591_b7

在《騎著恐龍去上學》中,小雷龍是環保不用汽油的校車,小孩們可以順著他的脖子由大樓的窗口溜到小雷龍身體的座位上,超級酷炫拉風!來到《騎著恐龍去上學》,小雷龍仍然是最佳代步交通車,但因為進不了圖書館,巴館長靈機一動,讓喜歡聽故事的小雷龍擔任起了書巴士的重要任務,用他大大的身體為偏遠的鄉鎮和村落帶來書香。小雷龍再一次利用他體形的優勢為他人與環境帶來美好,他不再只是提供孩子遊玩奔跑的健身遊戲場,這一回他承載著重重的書,遊走各地,邀請孩子安靜下來,一同感受聽故事的快樂時光。

想像力像是思考力的雙腳,走得越遠,世界越是寬闊豐富,善良則是善待自己和他人的厚實基礎,為自己帶來生命的色彩。小雷龍的故事,是想像力幻化來的情境,然而故事中大人與小孩對小雷龍的友善,則讓情節溫暖可親。,這是橫跨兩本小雷龍故事最為深刻的收穫。

這樣的孩子,惹人厭嗎?


/游珮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山下同學不說話》是故事作者本人、山下賢二童年的真實經歷。

山下賢二何許人也?喜歡到日本旅遊的文青或是愛書人,可能都聽過京都一家傳說級的獨立書店——「Gake(崖)書房」:亂石堆砌的外牆仿似懸崖,一台迷你寶馬的前半段車身,突出在牆外,「名符其實」懸掛在崖上。不只書店的外貌吸睛,內部的陳設與選書,也別具主人的風格。這間成立於2004年的書店,2015年搬家了。重新開幕後,更名為「HoHoHo座」。HoHoHo 擬似日語的一種笑聲,加上「座」字,有一種劇場感,完全不是傳統書店會取的名號。總之,這位山下賢二,可說是個性派、創意十足又特立獨行的人物。

山下賢二在他自傳式的散文作品《Gake書房的時代》中,有一篇描寫他童年時期不說話的文章;  這段過往,新銳畫家中田郁美將它改編為繪本。實際的事件發生在幼稚園入園的那一天,老師要每位小朋友說出自己的名字,三歲的山下因為是一號,第一個被問到。山下從來沒有自我介紹過,又有點害羞,一時語塞,老師更加催促他 ; 讓山下更加緊閉雙口。從那一天起,山下在「家裡之外」,就不再開口說話了,一直到他小學畢業。他自己意識到上國中之後,可能不說話行不通,才主動說話了。散文中也提到,學校老師與他的父母如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他能在學校開口說話,母親也陪他去「諮商治療」,但執拗的他依舊堅持貫徹自己的「原則」。

9789579380546_b6

精神醫學上有種「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社交焦慮症,患者可以正常說話,但在特定情境下,即使想說話,也發不出聲音、說不出口。不過,山下賢二的狀況,以他自己所言,是他自身的選擇。不論事實如何,如果有個小朋友,在學校、在班上,絕對不開口說話,夠讓老師頭痛了吧?會不會也惹同學們討厭呢?

繪本《山下同學不說話》中,設定了一位和山下賢二小學同班六年的女同學,以小女孩的視角,來觀看、敘說班上這位「奇怪的男生」。因為敘述者是同儕,且是一位個性溫和的女孩,所以幫讀者與主角之間,拉開一些距離,保持旁觀者的「客觀」與「清明」。這種敘事策略下,我們無法進入山下的「內心」世界,但卻可以看到周遭的反應。繪本中,老師們是包容的,同學們也是友善的,沒有壞心眼的霸凌。面對「奇怪的孩子」,周邊的人該如何反應?如何相處?如何接納多元?或許是讀了這本繪本,大小讀者可以一起討論的議題。

本書繪者中田郁美是經常在台灣的畫廊展出作品的畫家。她以細緻的鉛筆線條,精準地勾勒出人物的輪廓,再著以淡彩。耐心工筆的絲絲髮線與擅長捕捉孩童「不可愛」的表情,是她獨具的風格。在她細緻秀雅的筆下,孩童雖仍有緋紅的雙頰,但不再只是大人眼中「可愛」、「討喜」、「純真」的模樣,或捉狹、皺眉、委屈、欲言又止、狐疑、訕笑、驚訝、害羞、嫌惡、不屑……,以各種神情呈現孩童複雜的內心狀態。

9789579380546_b5

封面的山下同學的表情,就令人忍不住多看一眼。這孩子在想什麼?想哭是嗎?緊緊抿著的嘴唇,控訴著什麼的雙眼……。你願意理解、擁抱這樣的孩子嗎?不是笑臉迎人,而是側身疏離的孩子?當狀況有些複雜,是不是可以不急著下定論?當一個孩子難以規訓,納入常規秩序時,是不是有可能多一點等待與包容呢?

聽見沉默的聲音

文/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秘書長 蕭玉萍

很開心讀到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書籍。透過細心描繪的神情,頗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靈魂。看著山下時而抿嘴皺眉、盯向地板,時而握拳緊繃,彷彿看到他心裡的糾結,跟他一起陷入身旁同學們視線的壓力。一幕幕看似普通的小學生活,其實對許多選緘患者都曾是可怕的惡夢。因此,作者的童年留下溫馨可愛的回憶,現在又將自己的經歷書畫出來,讓更多人理解,非常珍貴。

我的女兒在求學生涯中,幾乎不曾說話。她一直為「非常容易令人不爽」一事擔憂,卻始終無能為力改變自己,內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同時也要擔心遇到不好的同學會被欺負,甚至因為老師貼心地跳過自己(無視)而暗自傷心。因此,書中老師點名時無法回應的困窘,以及被同學嘲笑時無法回嘴,只好訴諸肢體語言,這些畫面我們感同身受。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同學似乎都能自然地對待山下,尤其高橋同學始終關心他並適時幫忙,本書便是透過高橋溫柔的口吻來敘述。山下能在團體中盡量做自己,真的很讓人高興。其實這正是選緘治療的方式之一:將個案融入於普通班級(除非另有顧慮),不強迫他說話,協助營造同儕關係,鼓勵以他做得到的方式參與團體,這些溫和而接納的做法能大大降低選緘患者的焦慮感。

在降低焦慮的前提下,山下經歷類似「減敏感」的療法。老師透過山下的畫作,讓同學知道他其實想跟大家說話。雖然無法發聲,他仍以張嘴參加合唱比賽。他也藉由播放錄音,讓同學聽見他的聲音。畢業的那天,他終於用力擠出蚊子一般的聲音,雖然沒人聽見,卻代表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邁進著。畢業後他抓住換環境的契機,早早脫離無語的狀態,真的很替作者開心。

9789579380546_b3

書末譯者說明提到,作者是自願不說話的,這點與許多選緘患者「想說卻說不出來」不同。選擇性緘默症真是個特殊的疾病呢!需要很細膩的觀點,重新思考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事物。非常感謝作者讓我們從繪本中,初步體會患者的情境、可能的遭遇。希望大家都能跟緘默患者做朋友,一起鼓勵和陪伴,或許你就是第一個聽到他聲音的幸運兒。

誰不想自由自在開口說話?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說話看似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對於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來說,在眾人面前開口說話,卻是一件焦慮、痛苦、煎熬、難熬、害怕的事情。

這些孩子並非一般人所謂的害羞、內向或個性的問題,當然也不是,他人所誤解的高傲、古怪、疏離或難以相處。

在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委屈,這些委屈來自於身旁家人與校園裡老師,對於孩子的不瞭解,「說個話,有什麼大不了的」「這麼簡單你也不會回答?」「不說,你就繼續站著。」

同時,也來自於同學之間的訕笑、揶揄、嘲諷,「老師,他是不是啞巴?」「老師,他那麼笨,不要再問他了」「不要跟他在一起玩,你問他,他也不會回答你。」

但是孩子並非故意如此。很想說,卻不是一般人想像中,那麼的容易。

9789579380546_b2

在國內外,一般人對選擇性緘默症的認識,是非常的陌生與不解。這些孩子的困境總是被漠視,數不盡的批評、數落,讓孩子的內心一次又一次的受傷。

且隨著時間慢慢的過去,孩子長期對於說話的焦慮,明顯影響到日常生活與校園學習,也逐漸對自己產生挫敗、否定與懷疑。

能遇見《山下同學不說話》這繪本,真的是令人感到非常欣慰,這是一本非常少見,深刻描述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讀起來,令人相當心疼與不捨。

透過繪本的閱讀,讓一般的孩子知道,原來在自己身旁,正有著一位被遺忘,被誤解,總是沈默,沒有聲音,情非得已的同學。

當有了深切的瞭解,進而能夠接納這些孩子的身心特質,同時釋放出友善的對待,我相信將能漸漸的催化出,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開口契機。

透過繪本的閱讀,讓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瞭解,原來在世界上的某些教室角落裡,竟然能夠遇見像自己一樣遭遇的山下同學們。原來自己並不孤單,也更堅信自己絕非故意。

閱讀《山下同學不說話》讓自己有了共鳴,內心裡那份被瞭解,被接納,深深被打動。終能讓選緘兒有了一股動力,想要突破緘默的巢臼,期待能像其他同學一樣,自由自在的,讓自己的聲音破繭而出。

 

 

 

當火爆家長,遇上九個「不符期待」的小孩

文/花梅真(臺北市明德國小教師、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  研究發展處主任  )

九隻小龍下凡來,找齊手足才能回家。但,茫茫人海,從何找起呢?幸好,分開前的那句「別忘了自己的名字」,給了重要的線索。於是,他們紛紛用諧音取了名字,也成為相認的重要依據。

這是《龍王家族》系列的第二集,一開始對「龍」的外觀有更鮮明的刻畫,腦袋像牛頭,眼睛像蝦,嘴巴像驢,鬍鬚像人……。龍,不但像動物、像人,甚至像另一個不存在的的動物──鳳。至於九隻小龍,因為大多是龍與其他動物所生,長相更是各具特色。其實,連龍王自己都「四不像」了,似乎沒什麼道理說小孩不像自己。不過,這卻是故事重要的引發點。

在書中,「天上龍王家」的親子關係和凡間的尋常百姓家沒什麼兩樣。一個「望子成龍」的火爆家長,偏偏遇上九個「不像自己」的小孩,內心的著急與糾結,可想而知;而面對父親的期待與數落,小孩心中的委屈,也是天上人間皆同。於是,九隻小龍在一次事件中被貶下凡,故事就這麼開始了。

總之,經過一段尋尋覓覓,小龍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三分之一的手足。幾次經驗後,他們對線索的敏銳度越來越高了。一次在水族館的校外教學,聽到悽厲的尖叫聲,直覺不尋常:「水族館怎會有什麼可怕的影片?莫非是……」身為讀者的我,當下也閃過同樣的念頭──這應該是……。繼續往下看,果然找到了自家兄弟,賓果!嗯,我這個讀者的「經驗值」似乎也隨著主角同步提昇了。

龍王家族2 interior-三校-9

故事最後,小龍們在古廟漫步,聽著他人介紹自己,故事與真實巧妙的無縫接軌。插圖中,屋頂殿角的裝飾、洪鐘提梁上的獸鈕,彷彿會說話一般,如果一閃神,甚至會覺得他們在跟自己眨眼呢!

第二集,小龍們將繼續未完的「尋親之旅」,這次,會全員到齊嗎?請大家自己看囉!

至於我,已經被最後的伏筆吸引,等不及想看第三集了。

 

 

可愛又兼具文化傳承意義的故事

文/劉怡伶(臺中市太平區宜欣國小閱讀推動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龍」在華人世界裡一直是引以為傲的圖騰象徵,代表了權勢、尊貴、威嚴,更是神聖與吉祥的象徵,在歷史的洪流裡,龍王擁有不同的形象與多元角色,如何介紹給現在的孩子認識,一直是讓我很困擾的事,非常感動步步出版社出了這一本可愛又兼具文化傳承意義的書,更是一本由繪本轉至文字書籍的橋樑書。

9

傳說中的龍王了生九個兒子,而且在民間有句俗語「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就是形容龍王之子牠們的特別之處,除了名字特殊之外,外型與個性差異更是大大不同,很少人真的去記住這些龍王之子名字,更別說是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特異功能與獨特絕技,透過整個故事的安排與鋪成,引導讀者認識龍王的九個兒子,從落入凡間後各自有巧妙的遭遇,開始了一連串因個性的展現有了貼近生活的故事情節,字裡行間充滿親切又有童趣的對話,更可以對龍王家族有了基本的認識,能讓孩子打開書之後就被故事中的主角吸引,開始暢遊書中描繪我們所不知道的龍王世界。

一直很喜歡作家管家琪小姐的作品,總是給人溫暖與感動,透過她的作品總是可以給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向,這次這本「龍王家族」的故事書,更帶領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各自的立場,做父親的立場對子女的期待不符合時怎麼調整?為人子女們又怎麼看自己的人生?趕快打開此書就能探知究竟了!

《龍王家族》應該是神話故事吧?是嗎?

文│花梅真(臺北市明德國小教師、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研究發展處主任)

一翻開書,首先,目錄就引發了我的好奇。三個篇章依序是〈龍女下凡〉〈下凡那一天〉,但第三章〈在圖書館裡的發現〉,讓人彷彿下錯了臺階似的接不起來。

細看內容,我幾乎是一口氣的讀完!因為,從第一頁就鋪了梗,沒幾頁,第一個謎底揭曉──主角變回原形,是一條粉紫色的小龍。嗯,有點接上了主題了。原來,主角是要尋找一樣下凡的哥哥姊姊們。很快的,在一次危機中,展現了本能,找到了第一個姊姊。

看到這裡,不禁讓人好奇,這些「神仙」為何下凡?於是,時空拉回天上,帶出了前因,也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內容。「龍生九子,各不成龍」,龍王深深為此感到苦惱,找不到合適接班人的他,只好繼續工作了。幸好有個像聖誕老公公的海龍王叔叔,不但居中緩頰,也會關照「小龍」們,連送禮物都是按照每個人的特性:喜歡音樂的,送一把小提琴;喜歡收集兵器的,送寶劍;愛好文藝的,得到一支漂亮的筆。除了根據興趣,海龍王叔叔也貼心的幫膽小的孩子準備感應器,以便提早避開危險;幫好奇心強的孩子準備「復原燈」,讓她可以放心的拆解東西……。

龍生九子

《龍王家族》適合給對「龍」不陌生,但實際上又不太了解牠的人。自古以來,牠一直存在許多傳說中,也是古代帝王的象徵。時至今日,「龍」仍不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廟裡的雕樑畫棟,除了龍,還可看到「九子」的蹤跡;因其吉祥之意,許多人的姓名也常有「龍」。

這個故事適合學生閱讀,因為小龍們不同的形象,可能活脫脫的呈現自己的樣子。這個故事也適合家長、老師閱讀,究竟要為「龍生九子,各不成龍」而苦惱,還是接受「龍生九子,各個相同」,都值得我們深思。嗯,《龍王家族》不只是故事而已。

看完書,若去到廟裡,記得抬頭望、低頭看,因為「龍王家族」可能就在你眼前!

與自然美麗的相遇

黄郁欽(繪本作家)

「是誰在洞裡啊?」書名最後的那一個問號,對我來說,其實也代表著我們以為人類在地球上是最有智慧的生物,可是事實上,我們對於生存在周遭環境的生物,有太多的未知。可能因為他們離我們太遠,也可能因為離得太近,反而視而不見。
台灣有許多值得我們珍視與保護的原生動物,可是這些動物對我們,包括許多小朋友來說,卻都沒有卡通影片或動物園裡的動物來得熟悉,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因此透過繪本裡美好的故事,和吸引人的圖像,對於認識台灣原生動物而言,將會是一個很棒的學習。

9789579380454_b2
這裡的兩個主角,黑熊和穿山甲,就是屬於瀕臨絕種的台灣保育類動物。繪本裡作者用黑熊帶領著我們,一步一步走進穿山甲的世界。在頁面與頁面之間,我們從繽紛的畫面中看到了植物不同的葉子、果實,不同層次的綠構築了一大片美麗清爽的綠意,彷彿我們也真實的走進森林裡。
而隨著黑熊接近洞口,我們也見到了其他屬於台灣的原生動物,台灣獼猴、白鼻心、領角鶚、石虎、台灣藍鵲……,他們在之後的頁面重複出現,似乎提醒著我們,雖然他們在這本繪本裡不是主角,但這些美麗的動物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注。

黑熊最後和穿山甲終於見面了,不料卻造成了一點小小的災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裡不能爆雷,就讓讀者自己去看了。不過卻讓我想到,人類與動物的相遇,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往往會給動物帶來傷害。有心當然就是有意識的獵捕,把動物們當成食物或藥材;或是因為他們會造成農作物的損失而獵殺。無意的範圍就更大了,比如土地開發破壞他們的棲地,間接造成族群的消失;道路開發造成的許多路殺;捕鼠藥的泛濫造成其他動物的死亡,這些例子每天都在發生。而要改變這樣的結果,不是一兩個人的努力就辦得到,是需要許多人的共識,用群體的力量扭轉這樣的狀態。
繪本的最後,給了大家一個溫暖而美好的結局,事實上只要大家認同我們是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是生命共同體,給比我們弱勢的動物多一點喘息的空間,其實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各取所需,和平共存的。

9789579380454_b3
繪本的本文結束之後,還附了彩蛋,作者不只讓我們看到了穿山甲的洞,還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棲息在洞裡的生物。有五色鳥、台北樹蛙、金蛇龜、翠鳥、食蟹獴……。裡面有許多我不曾見過,甚至不曾聽過的生物。作者的圖說引起了我的好奇,相信也會引起小朋友比我旺盛百倍的好奇心,讓他們想要學習更多這些生物的知識。

我們其實還有許多不懂的事,或許也有一個讓自己覺得舒適的洞。不過我們不該只是待在自己的洞裡,應該多出來看看,了解別人還有其他物種的世界,那麼將會有不一樣的視野。就讓我們從這裡開始吧。

嗯!家裡有貓就是這樣

文 │許匡匡

寫稿的時候,我們家的小貓丘口正在午睡,窩在落地窗邊的紙箱裡享受秋天轉涼後難得的陽光,光線照亮她蓬鬆柔軟的毛,曬得暖呼呼。讀著《滿滿都是貓的日子》每翻一頁,看到miroco對於與貓生活的描寫,總是點頭如搗蒜。這就是在家的自由工作者與貓的日常吧-彼此相互陪伴著、對話著。

剛好貓咪愛睡覺,而插畫家除了一直在畫畫之外又有個特質-就是愛看,所以我們擁有很多很多時間可以觀察貓咪的各種模樣,不同花色的貓毛、牙齒的排列、耳朵的靈動、眼神傳送的訊息和尾巴表示的各種情緒…總是看不膩。

71

看了miroco家描繪關於雙貓生活的趣味,想要再來領養第二隻貓的念頭油然而生,「啪!」拍了一下自己的臉頰,搖頭對內心吶喊著「不行啊~」,再翻到下一篇又不斷的被貓咪們的各種胡鬧給融化得一蹋糊塗。貓派的人,即使自己家裡已經養了貓,還是熱衷於觀察世界上各式各樣的貓咪呀!

與miroco一樣,我是個喜歡跟貓咪對話的人,無論是家裡的丘口、咖啡店的店貓、或是社區常遇見的浪浪。因此在書中關於貓的「設計對白」,無不可愛的正中我心。記得朋友來訪,總會以為我們家丘口很安靜,其實丘口非常愛跟我回嘴,出門前跟她說byebye也會應聲回個簡短的「喵凹!」,好奇她究盡想表達些什麼呢?每讀到miroco為貓咪寫的對白,總是不禁噗哧一笑,若世上真的發明了貓語翻譯機,貓咪們的意見大概就是那般直率、充滿個性吧。

無論是否曾養過貓,都能被這本《滿滿都是貓的日子》好好療癒一下,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貓咪滿滿的愛。與貓相處,永遠不會知道,不按牌理出牌的他們所帶來的小驚喜,會是令你感動還是苦惱,面對他們的搗蛋惡搞即使還是會忍不住吶喊一聲「臭貓!」但立刻又會被他們的磨磨蹭蹭給宣告投降,因為沒關係這就是貓呀,這就是我們被這可愛的反派小角色征服的理由。

與貓生活的小小鬧劇,小小憂傷,小小感動,難以想像這樣的小小生命,竟可以帶給我們那麼多的豐富溫暖。看完這本書,只想緊緊摟住我們家的丘口小貓,親親她的額頭…然後再被小肉掌給推開,嗯!家裡有貓就是這樣。

《滿滿都是貓的日子》作者的話

文/mirocomachiko

從小到大,生活中都有貓。小時候,鄰居是我的同學,在讀小學之前,我們經常玩在一起。她家有一隻三色貓,每年都生很多小貓。現在養貓人家都會為貓結紮或是避孕,但因為我們那時候住在鄉下地方,所以大家當時都不會考慮這些問題。住家附近也有許多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主人飼養的貓。

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長大之後,我對養貓這件事完全沒有任何排斥。第一次養的貓,是有一身蓬鬆白色的公貓鐵三。鐵三很貪玩,也經常翹家;經常咬我、踹我,每天的生活都被牠搞得雞飛狗跳。雖然我小時候經常和貓玩,但那是我第一次自己養貓,貓食、貓砂、玩具、動物醫院等等,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每天滿腦子都在想貓事,和貓渡過了濃密的時光。

6

那時候,我經常出入大阪的iTohen畫廊,可能因為我三句不離鐵三,畫廊老闆鰺坂先生問我,要不要來製作一本描寫和鐵三之間共同生活的月曆。我就像全天下的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愛一樣,喜孜孜的畫了起來。然後把用藍色麥克筆畫在影印紙上的畫交了出去,鰺坂先生二話不說地為我設計,在2010年真的推出了月曆。

因為內容都是關於「欸,欸,你聽我說,我家的貓⋯⋯」的貓事,想起小學一年級時寫作文時,經常用「老師,你聽我說」這句話開頭,於是從中獲得靈感,取名為《老師,你聽我說鐵三這傢伙》。將十二個月份的畫用鐵絲裝訂,然後再裝進袋子的作業完全都由我們自己動手。第一年推出鐵三月曆時實在太高興了,所以都免費贈送給親朋好友。

 

之後在2011年和2012年也繼續推出了鐵三月曆。2013年,當推出第二代兄弟貓叟豆和卜偶的月曆時,青銅新社的W先生偶然看到了這本月曆,然後合作完成了《鐵三哪》這本繪本。至今,仍然繼續製作月曆,還是由設計師、出版社和朋友一起合作,用手工作業的方式以鐵絲裝訂、裝袋。這項作業做了八年,已經駕輕就熟,就像高手一樣迅速俐落。

因為每年要畫十二張,平時都習慣記錄和貓之間發生的趣事,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想著月曆的事。即使叟豆和卜偶隨地亂大小便,我在為牠們擦屁股時,也忍不住偷笑,嘿嘿,我又有題材可寫了。